前往BianBan.Net首页

BianBan.Net完美定义智能分班软件标杆

关于编班的搜索

混合编班不是一混了之_教育时评_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 记录教育每一天!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热点聚焦|媒体专栏|观点交锋|各抒己见|一家之言|网友声音|看图说话|新闻语录|热点专题|国内教育|国际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时评 > 国内教育>正文 混合编班不是一混了之 www.jyb.cn 2015年06月17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日前,有媒体报道,安徽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公办学校为主,与城镇户籍学生混合编班,统一管理,实现‘三个一样’(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这意味着农民工随迁子女能更好地享受零障碍入学,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待遇。   应该说,“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政策是顺民心、合民意的,体现了教育成就每个孩子的应有之义。但好的政策更需要细节的完善与落实,“混合编班”很容易,但混合之后不是天然就能实现城市孩子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统一管理”,形成共融互促的局面,既是难点也是关键。   多年来,城乡二元体制所带来的城乡教育资源差异,使农村孩子相对于城市孩子在性格气质、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学业水平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如果仅仅是与城镇户籍学生混合编班而缺乏细节管理,只是停留于形而上的层面,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可能给城市与农村孩子带来很大程度的不适应,甚至进一步造成“两极分化”。   “外来的农村娃”的自我身份认同,使他们缺少融入新集体的自信,甚至产生一种无名的抵触。特别是留守孩子长期远离父母,自我保护意识强,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面对城市生活,他们可能无所适从;面对城市孩子的异样眼神和冷嘲热讽,他们可能更加自卑;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他们更可能一片茫然;面对一些困难和挫折,他们可能选择逃避。   这个时候,学校和老师需要做的,一方面是认真分析每个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优势与短板,通过个别辅导、特长展示、结对帮扶等活动,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心,逐步帮助他们找回新的自我。另一方面,教会城里孩子欣赏别人,善于接纳、认可他人,引导同学之间彼此帮助、尊重。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及时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他们包容与信任。只有让农民工随迁子女感受到新的城市、学校、班级的温暖,才能融化他们情感的坚冰,进而使之融入到新的环境。   笔者所在的地区同样存在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题。为了消除对这部分孩子的偏见,一些中小学经常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一片阳光”“我们一起成长”等主题活动,特意安排农民工随迁子女展示他们的爱好特长,农村孩子的聪慧才艺让城市孩子刮目相看。在教学中,老师们还充分利用学生来自不同地域的特点,让学生讲课本之外的知识,包括传说典故、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使孩子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加深了解。有的学校在高年级中组织城市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真情互换”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实,农村孩子自身的一些差异所带来的起点、信心、学业等方面的差距不是不可消弥的。只要学校和教师用情感去浸润和浇灌,农村的孩子完全可以融入城市的繁华,城乡孩子也完全能够实现真情交融。如果说安徽省通过“混合编班”的形式解决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门槛问题,那么让农民工随迁子女真正安心读书,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用更多的真情与智慧去温暖每一个农村孩子。当他们与城市孩子一样笑得开心时,教育才做到了心与心的融合,才实现了最大范围的公平。(汤勇 作者系四川省阆中市教育科技局局长) 《中国教育报》2015年6月17日第2版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周玲玲}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应走出身 社会不应把对教育公平的期 为企业设置“招聘门槛”的 “高考状元”不善经商从政 “非成勿饮”,为何越来越 人还没育好就强调治学,既 打孩子屁股也叫安慰? 保护留守儿童别止步于“最 撤点并校不能搞“单边行动 用法治思维封堵“高考移民 全部 资料 专题 新闻 搜索 热点聚焦更多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应走出身份困惑 保护留守儿童别止步于“最后一公里” 撤点并校不能搞“单边行动” 用法治思维封堵“高考移民” 为企业设置“招聘门槛”的学校可以再多一些 为何教育“搞得好”,群众满意度反而低? “高考状元”不善经商从政挑战了谁的成才观? 一周舆评:有多少“考试”可以重来 大学更名不应一味追求“高大上” 选专业莫被钱途迷住了眼 观点交锋更多 深山私塾是教育“桃花源”? 高考作文频遭吐槽,怎么看? “自评教授”步子迈得太大? 取消学校行政级别还得迈大步 就近入学为何遭公平诘问? “学校周边交通基本瘫痪”怎么破 学分,继续教育的“福利”还是负担? 为何到了“师生互殴”的地步? 师生互殴究竟孰是孰非 班级公司:“冒进式”创新? 媒体专栏更多 光明专论:奏响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强音 光明时评:以质疑英雄为“时尚”是错误价值观 光明专论:抗日战争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 光明时评:替考调查不能止于抓获“枪手” 光明时评:谁来守护幼儿园里的童年 人民日报评论员:带着问题学习 热点专题更多 聚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习近平给全国教师慰问信精神 40岁4000万,是励志还是拜金? 大学生在校需要学习“工农兵” 高考加分政策,你怎么看?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奖,还是不奖? 怎样看”保护学生“写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大学教授为何总是斯文扫地? 春天,该不该让孩子去放飞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 制作单位:中国教育报刊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