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FenBan.Net首页

BianBan.Net完美定义智能分班软件标杆

关于分班的搜索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The Affiliated Senior High Schoo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校徽_官方正式版 校训 人道、健康、科学、民主、爱国 成立 1947年(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类型 完全中学,男女合校(高中部男女不合班) 地区 &#160;中华民国 台北市大安区 年级 101班(高中部80班、国中部21班) 校长 卓俊辰 职员人数 299人 学生人数 3900人(高中部约3100人、国中部约700人) 面积 83,925平方米 校庆纪念日 4月10日 网站 http://www.hs.ntnu.edu.tw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简称师大附中、台湾师大附中,英文简写为HSNU或HSNTNU)是中华民国台北市大安区信义路上一所公立完全中学,邻近捷运大安站、美国在台协会、大安森林公园。是全台诸多的公立高中里,以自由校风及多元发展为其特色,为台湾最著名的高中之一,也是台北市校地面积最大的高中。 目录 1 历史 2 校歌 3 校徽 4 校训 5 校风、特色以及传统 5.1 制服与象征 5.2 实验班与实验课程 5.3 教育实验与实习 5.4 男女兼收 5.5 累进制班号 5.6 “小小将、小将、骑士、大将” 5.7 上课号角声 5.8 二维座号 5.9 特色毕业活动 5.9.1 毕业舞会 5.9.2 创意毕业典礼 5.10 纪念书包与毕业书包 5.10.1 毕业书包 5.10.2 纪念书包 6 历任校长 7 行政单位 8 学生团体 8.1 三大联会 8.1.1 学生会 8.1.2 社团联合会 8.1.3 毕业生联谊会 8.2 社团 8.2.1 纯社团性质 8.3 校队、义工团体 9 建筑 9.1 历史建筑 9.2 现存建筑 10 校友 10.1 校友看法 10.2 校友会 11 其他 11.1 蛋饼伯 11.2 蓝色大门 11.3 附友乐团 11.4 60周年校庆募款演唱会 11.5 万人唱校歌 12 相关条目 13 参考文献 14 脚注 15 外部链接 历史[编辑] 师大附中正门。 师大附中的前身,最早可以回朔到日治时期的1937年(昭和12年、民国26年)4月1日,当时的台湾总督府在清代称为“十二甲”的大安区西北角假农业试验场部分用地,根据“成立时间”为台北第三所中学校,而设置“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学校”,由大欣铁马担任校长。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为止,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在台日人子弟,台湾籍学生占约1/10。 1945年12月5日,在战后接手台湾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之命令下,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学改名为“台湾省立台北第三中学”,校长仍由大欣铁马担任,后在隔年1月25日改名“台湾省立台北和平中学”。而在刚改名为台北和平中学的这阶段中,该校的学生主要是当时还留滞在台的日籍学生,亦即接收日治时期在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学校及第三中学校就读的日籍学生;这状况一直维持到1947年4月底时,政府将日侨加快遣送回国完毕后,甫告一段落。这段期间的台北和平中学,原则上还是聘用日治时代的教职人员,而主管的校长也是来来去去的兼任职位;台湾省立台北第三中学正式由国民政府接管,三中情况与一中、二中类似皆与原日校渊源不大,可说是只有名字与校址相同。 1947年时,中国大陆政局不稳,越来越多跟随政府来台的大陆籍公教人员子弟,台湾省政府教育处安排台北和平中学负责接收。初期这些学生安排在借用自台北商职(今日的国立台北商业技术学院)的教室中上课,直到日侨子弟完全撤离后才迁回校内。凑巧当时的台湾省立台北高级中学改为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日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为了将来的学生实习与教育实验,仍需筹备一所附属中学,因此向台湾省政府教育处申请将台北和平中学改为师院附属中学,并于1947年8月1日新学年开始时正式更名为“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同时设有高中部与初中部。除此之外,1949年10月时,师院附中也接手了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约310个学生,俨然是当时外省子弟比例最高的学校。 1955年师范学院改制大学,1967年时从省立改制为国立,附中也因此在隔年随之改制成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但一直到1973年,原在师大任教的教育系副教授黄振球转任师大附中校长后,师大附中才正式开始与师大间产生较紧密的联系关系,例如校内的教师逐渐换用师大相关科系毕业的校友,行政系统也改聘用师大教育系或教育心理学系的毕业生,逐渐提高专业度。1979年,因应国中部即将再度开办,师大附中校名再次更改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并一直沿用至今。 附中虽然在创校初期(和平中学时代)曾有过初中部,但在1961年因应“省办高中,市办初中”政策而停止招生,一直到1980年时国中部才恢复重办。 附中曾在1965年到1981年间招收过夜间部学生。除此之外,在1955年时,附中曾因应台湾省政府教育厅的要求,为了因应疏散而在台北县木栅的沟子口(今改属台北市文山区)设立过木栅分部(收初中生),但该分部在1968年台湾开始实施九年国民教育时奉命归还台北市政府,成为今日的台北市立实践国民中学。 校歌[编辑] 作词:郭成棠、萧辉楷 作曲:史惟亮 附中 附中 我们的摇篮 漫天烽火 创建在台湾 玉山给我们灵秀雄奇 东海使我们扩大开展 我们来自四方 融汇了各地的优点 我们亲爱精诚 师生结成了一片 砥砺学行 锻炼体魄 我们是新中国的中坚 看我们附中培育的英才 肩负起时代的重担 附中青年决不怕艰难 复兴中华相期在明天 把附中精神照耀祖国的锦绣河山 (资料来源:附中校歌(师大附中官方网站),依照合理使用原则转载。) 师大附中校歌创作于黄澂校长时代,是由当时的音乐老师史惟亮作曲,历史老师郭成棠及编辑组长萧辉楷作词。 由于歌词中“附中附中我们的摇篮”一句,校歌常被附中人昵称为摇篮曲。附中人出名的爱唱校歌,甚至在国家音乐厅的校庆音乐会也以校歌作安可曲,重复23次而不休。毕业舞会最高纪录甚至出现连唱38次的场景。正因为附中人如此的热爱校歌,附中校歌也出现在许多连锁KTV的歌本中。 校徽[编辑] 据附友说,原始的校徽是白色的同心圆,外圈是粗线条,内圈为细线条,分割为五瓣,象征校训的“人道、健康、科学、民主、爱国”,圆心嵌上方体的附中字样。在一些较旧的设备上可以看到,如音乐教室的一些椅子。 1971年中兴堂兴建完成时,舞台上放置一座大讲台,正面并绘制一枚大校徽,却是五花瓣的梅花型状。从此校旗、校徽以此为准变成梅花瓣了。 校训[编辑] 校训:人道、健康、科学、民主、爱国 黄澂校长于1951年12月开始向全校师生征集意见,经汇整之后,于1952年2月12日由校务会议正式通过,沿用至今,为“附中精神”的核心。 除了校歌之外,附中人对于五大校训也多能朗朗上口。可是附中最早的校训却不是这五项,早在宗亮东先生初接掌附中时,因为希望附中树立优秀的精神和校风,请当时的训导主任张守仁老师草拟训导方针,于是便在“礼义廉耻”的共同校训下,另外制定“六大信条”作为附中学生遵循的方向。这六项分别是“附中学生是谦恭有礼的,附中学生是正直勇敢的,附中学生是勤学认真的,附中学生是笃实力行的,附中学生是活泼健康的,附中学生是清洁整齐的”。到了黄澂接任附中校长之后认为六大信条太长,另外打算以简洁明快的字句来代替,于是在民国四十年十二月起,向全体老师征求意见。 经过三个多月的讨论,在十数种建议中将各种提案的精神汇整为“人道、健康、科学、民主、爱国”五项,并在1952年2月12日正式定为附中校训,作为附中学子进德修业的目标。 至于各项校训的深切意涵,黄澂认为“人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爱人爱己的情操,则是附中的教育目标;“健康”乃是人生根本的泉源,真正的健康必须奠基于身心二方面,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注意同学心智能力的发展,一方面要培养养良好的体育风尚和个人运动习惯;“科学”乃是要革除传统教育的积弊,讲求实是求是,培养学生怀疑和思辩的能力,进一步求取知识的拓展;“民主”乃是人类思潮的主流,透过教育上的落实,使民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进而体认民主和法治的真谛;“爱国”乃是要使学生体认自我和群体不可分离的关系,培养出对国家民族的深刻感情。 附中校训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象征,新北楼的墙上挂有校训,每年的爱国歌曲比赛也都必须有校训答数。另外,夹子电动大乐队主唱应蔚民(高628班)曾为师大附中创作一首歌曲名为《弥漫在附堡天空的骄傲》,其中有段歌词包含了附中校训的搞笑版文字:“校训,不会念吗?啊!教你念—国爱、主民、学科、康健、道人,去新北楼看啦……”[1] 校风、特色以及传统[编辑] 有鉴于师大附中原本就是教育专业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简称师大)的附属实验中学,因此在校风上与一般升学导向的公立高中较为不同。课程与编制的实验性很强,升学主义的气息较其他知名高中少,教育风格则是公认较活泼但遵守教育理论。虽然与其他以升学主义挂帅的高中相比,师大附中的课程安排并非升学导向,但升学表现仍名列前茅,另也有不少毕业学生前往国外一流大学就读;毕业校友众多,遍及全球华人分布地区。 制服与象征[编辑] 早期台湾的学生仍需接受军训教育,故大部分公立高中的男生制服设计,都是以卡其军训服为主。师大附中在73学年度(1984年)制定并开始使用浅蓝色上衣、深蓝色长裤的校服设计,成为台北几所主要公立高中换穿非卡其制服的先驱。初期由于军训需要,蓝色制服是与卡其军训服按需求轮流使用,77学年度(1988年)时俗称“大盘帽”的硬圆军帽率先取消停用,而80学年度(1991年)又全面废止卡其军训服的使用,从此蓝色校服成为附中学生唯一样式的制服。至于女生制服,则是采白色荷叶领上衣,搭配灰蓝色及膝窄裙之设计。 由于在早些年前的国家法律管制甚为严格,但附中往往能借由学生与师长的努力,促成政府同意修改对中学生不合理的规定。因此,附中的校风象征一种能超越各种对立面的自由。同时因为制服的蓝色与天空接近,且相较于台北市其他高中,师大附中校地广阔,因此附中学生常自称“蓝天之子”。 实验班与实验课程[编辑] 除了一般标准招收的班级外,师大附中向来拥有非常多特殊用途的实验班,例如在1950年到1961年间曾招收过“四二制实验班”,是初中直升高中的六年一贯班级,前四年初中后二年高中,与台湾所使用的标准三三制中学教育制度完全不同。1978年开办“科学教育实验班”(第一届为420与430班,简称科教班),测试新设计的相关课程之接受度;1980年开办“音乐教育实验班”(第一届为464班);1986年接受教育部的指定开办“数学及自然科学实验班”(第一届为625、626班)进行数理科的加强教学试验;1989年成立“美术教育实验班”(第一届为699班);2004年成立“语文资优班”(第一届为1111班),以上这些都是一般公立高中比较少见到的特殊班级制度。2007年,配合教育主管单位资优班招生办法异动,特殊班级制度有所变更,将“科教班”和“语文班”扩大招生,除原有资优班外加设“实验班”(科教班两班、语文班一班),但于次年废除实验班制度,并配合教育部准备筹办“科学班”。 “数学及自然科学实验班”是教育部立案的数理资优班,在校内习惯简称为“科教班”。目前一年招收资优班三班共九十人。科教班最具特色的课程,是一周有三小时的“专题研究”,学生依兴趣自行选组,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资讯科学、地球科学六组。专题研究教学强调科学精神,除了深入探讨各科内容外,也要求自行探索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参加科学展览与成果发表,老师在此时只担任从旁辅助的角色,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也自行于台大、师大或中研院等大学与研究机构寻找可合作的实验室,提早体验实验室生活。 “语文资优班”首创于2004年,由教育部核准立案,并于该年与国立板桥高中共同联招。首次共招收并录取30名学生,班号为1111。2005年起,附中语文资优班纳入台北市资优班联招体系,正式更名为“英文资优班”。语文班以培育外语人才、发挥语文专长为目的,每周表定有四小时之专题研究课程,协助学生在英语口说听力、文学鉴赏创作、专题写作等各项能力上有所发展。高一尚需必修每周两小时之“第二外语”课程,由外聘师资授课,选读法语、西班牙语或日语。附中并设有语文实验室二间,提供充分资源予英文班学生学习。2007年起,配合高中资优班联招制度取消,将“英文资优班”易名回“语文资优班”,并加设“语文实验班”一班”(但于次年废除)。2009年加设“科学班”(首届为1242班)及“语文科学实验班”(首届为1238班,末届为1292班,共三届),科学班学生在高一二两年修完高中课程,高三暑假若通过学力测验,可选择到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和国立阳明大学)修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科。语文科学实验班则在高一二进行英文、物理、化学专题研究,高一必须择一第二外语修课。 教育实验与实习[编辑] 因师大附中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之附属实验中学,因此师大附中亦为试教各科新教材的实验学校,用来确定新教材的接受度适用于中学学生学习后才推广为全台可用的教材,也因此师大附中和许多大学附属中学一样,是做为教材试验功能的学校之一;除了是课程上的实验学校外,师大附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作为师大即将毕业之学生的教育实习学校(大四下修习教育实习课程)。虽然其他学校每年也会发配到一些实习教师的名额,但是只有师大附中的教育实习是全面性的,遍及各科都有实习教师执教,原本的任课老师则在实习教师实习期间作为监督与教学评鉴负责人。 男女兼收[编辑] 虽然在台湾男女生兼收的高中并不少见,但是在传统上被称为"北联"的台北公立高中联招中,排名最前的六所高中(男生部分为建中、附中、成功,女生部分则为北一、中山与景美),只有附中一所是同时招收男生与女生,成为附中招生上的优势。1960年时附中曾停止招收女生,一直到1980年时高中部的音乐实验班成立后,才重新开始招收女生。1983年时高中部正式招收女生四班(当时男女比例约为5:1),但大部分仍以男女分班的方式上课,特殊实验班及特例状况(例如分类组拆班并班造成男、女生班分班人数不足时),才会有男女生合班上课的情况。 附中的女生占全校学生比例,自1999年起增收一班女生,每届约有5班女生班,男女比例约3:1;2007年男女比例未设限,其招生结果高一普通班男女比例为2.7:1,与1999年后的男女比例相比差异不大,于是男女比例再度设限,故附中录取分数有附中男与附中女两种,可谓兼男校与女校于一校园中,不过因为既已男女合校却未实施男女合班,亦招致学生与家长对附中并无男女合校的优点的批评。而附中所招收的男女学生,基测成绩为PR98、PR99的学生,极为优异。 累进制班号[编辑] 师大附中的累进班号编制在台湾独一无二。制度是在1950年时才开始,在此之前采用的方式与其他学校无异,每一年级的班级都以甲、乙、丙、丁……的天干为名排序,每届都会有重复同名的班级,需要另外提供毕业的届次才知道年级落差。但是在累进班号制启用后,改以单纯的一个数字来作为班级,每届新班继续累加不归零,除了极少数的状况外甚少有重复(一直到2007年为止,也只有七次重复的案例)。至于累进班号制度启用前就已经毕业的九班学生,则采毕业后追加班号的方式,成为高1班到高9班。 由于师大附中的班号已累计突破一千个班级,因此目前的班号是四位数的。高中部的某些特殊实验班之班号与一般班并无差别,但四二制实验班则是自成系列。国中部与高中部的班号是分开计算的。高中部一年约新增27班,国中部一年约新增7班。 在同一个年级里面,女生班的班号通常排在较优先的位置,至于音乐班与美术班等实验班级经常会排在该年级班号的最首,但却非绝对。 班号排序中偶尔会出现特例,例如高783班原为理组班,因81学年度(1992年)起试办学年学分制停止“留级”,学生人数增加,高三时加上前届留级人数使文组班学生爆增,而必需增设一班,经协调后于783班多增加一文组班,因此需在班号后加上“文”字以供区别,成为“783文”班。 师大附中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种班号系列,包括已成为历史的初中部(英文代码J)、高中夜间部(英文代码N)、四二制实验班(英文代码E)、木栅联合分部(英文代码M),还有现今仍延续著的高中部(英文代码H)与国中部(英文代码K),其所称之英文代码并非附中编制,而是于45周年校庆后,校友会为方便区别所发明的新代号,而校内基本编码方式为:初中部班号前加“初”字样、国中部加“国”、夜间部加“夜”、高中部不加字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1950年到1956年间,师大附中每年有两届毕业生--9月开学的秋季班以及2月开学的春季班--这造成师大附中学校年龄比毕业典礼的届数还要小7单位的特殊情况[2]。 “小小将、小将、骑士、大将”[编辑] 由于旧南楼形似城堡,许多附中人也将附中称为“附堡”和喜爱称呼自己为“将”,而衍生出称呼国中部学生称为“小小将”,高一学生为“小将”,高二称为“骑士”,高三称为“大将”的传统,且称高三毕业为“大将出征”。 上课号角声[编辑] 师大附中的上课告示声,并非如台湾一般中学与小学皆为钟声,共有分10秒左右的下课号、20秒左右的上课号、以及长达1分钟整的午休起床号,但是起床号已在近年取消。旧版为国防部示范乐队版本,于2000年因扩音器损坏而损毁,其中约有将近一个月时间恢复使用一般下课钟声,造成附中学生及校友“自立救济”,由管乐队排班吹奏上下课号音,后更新扩音设备后,更新新版本。目前版本为知名管乐家,也是附中音乐班老师的叶树涵所吹奏。 二维座号[编辑] 从1967年左右,附中座号改为二维空间坐标表示法,以新班级组成、刚开学时的座位来决定之后一整学年的座号,例如第六排第六号(6,6)同学的座位号码即为66号,因此座号从11号(第一排第一号)开始,而当时各学校普遍使用从01号开始的一维编号。这行之30几年的座号规则在2001年左右,改为一般学校普遍使用的姓名排序座号方式。 特色毕业活动[编辑] 毕业舞会[编辑] 2007《夜上海》吉他社表演 附中首次的毕业舞会于1987年12月31日举行,当时应届毕业班(高567—591班)二年级就要求举办毕业舞会,但当时社会仍然认为舞会不是正当活动,且台湾尚未解严,所以一直到他们毕业前都没有举行。 后来在他校先行举行及学生不断要求两项因素下,校方于行政会议上决定举办第一届的毕业舞会。校方邀请了前吉他社长刘骏豪以及其乐团《Blue Fire》回校表演,由于那时附中没有美术班,因而灯光音响直接外包,舞台设置于在中正楼穿堂。舞池与今相同,在新北跟中正两栋楼中间。总计表演了约十首邦乔飞的歌,加上DJ放舞曲。在当时民风纯朴的年代,附中的露天舞会颇有特色。 1994年,也是附中校友的胡天爵老师开始接手指导毕业舞会,当时的毕联会理事主席是高778班陈信宏(即五月天主唱阿信)。由于阿信本身是美术班,从那届起,开始现场布置,但当时的舞会尚未有主题。也因为那时校友都会回来参加毕业舞会,胡天爵老师决定以校歌大合唱来当结尾,凝聚认同感,流程到此也正式形成。 1996年起,舞会才有了该届正式主题,当年的主题是─—回到黑森林(Welcome to the Jungle),此后每届都有各自的主题。2004年,因美术术科考试改至2月举行,美术班老师怕影响其学生的考试,遂将毕业舞会从原本的12月底延期到3月。2007年起,举行完3月9日的毕业舞会后,经68届全体同学及毕联会投票往后毕业舞会也会在3月举办。 附中毕业舞会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地方在于: 不对外售票:许多学校以舞会对外售票,甚至也对内收费,作为资金来源;至于附中毕舞,只要是校内生及毕业校友均无需门票即可入场。而外校的来宾,则须持仅有高三学生及高一、二工作人员才可取得的门票入场。 不邀请艺人:许多学校会邀请艺人撑场面,而附中则是全程校内社团表演。但在有一次的舞会中,请了毕业的校友乐团五月天回来表演。 双舞台设计:两边舞台轮流表演,避免让舞台后方的观众始终无法观赏到表演。传统上,一边为舞蹈社的表演,而另外一边为吉他社的表演。 主题布置:每届舞会都会有该届主题,并以此主题作为布置依据。 校歌大合唱结尾:近几年的毕业舞会都以校歌大合唱作为结尾,凝聚全校感情,其中有慢板、摇滚版、快速版,并且于唱校歌时同时施放烟火。 美术班设计:除了2007年因美术班的内部因素外,每年的毕业舞会都是美术班大展身手的时候,根据当届主题设计各种精致的布置。 2011年首次加入第三个社团-乐研社,参与毕业舞会演出,并随着主题创作了主题歌"巴黎年代" 创意毕业典礼[编辑] 从1996年附中毕业生开始实施,由附中毕业生们发挥创意,设计出不同于传统的毕业典礼,每年都会有一特定主题。每年都是由已甄选上大学的学生来完成,参与的人数众多,也因而做的很浩大,但因是利用回收物品做成,通常并未花到很多钱,此为附中的一大特色 纪念书包与毕业书包[编辑] 毕业书包[编辑] 在1980年代前,台北市的高中生普遍仍是使用学校发放上头印有校名的制式草绿色帆布书包。直到1983年,附中毕联会首开风气发放第一个非制式的书包(毕业书包),该书包是将原本的绿色书包改为浅绿色基底,将“师大附中”四字拉长,左上角加入七十级级徽(1981年)。该书包引起广大回响,不只学生使用,毕联会也赠与教师使用,这股风气也影响至校外,台北市各高中在次年也陆续推出自己的毕业书包。 第一个毕业书包受到如此的欢迎,让制作毕业书包成为了一项附中传统,图样从毕联会自行设计转为校内征稿。 毕业书包的最大转变在于1988年(民国76学年度),在先前的五个书包,上头都印着“国立师大附中”或是“附中”的字样,该年度的书包则选择了“附将”两字,从凸显校名转为突显形象。颜色也从浅绿色转为黑色为主,近几年来则是有蓝色、蓝绿色等等的出现。 纪念书包[编辑] 1981年,合作社经过一番改革,转亏为盈。其供销部主任曹木发先生说:“根据合作社法中关于交易盈余分配的原则,在学校消费的主力为学生,盈余分配的主轴应该是学生,而不是回馈给老师。”于是合作社便开始制作纪念品送给学生,一开始多以印有师大附中的汗衫为主。 1989年,学生表达出对汗衫纪念品不感兴趣,其所好是纪念书包,于是合作社决定开始赠送纪念书包给予高一二同学,由班联会(现今为学生会)向校内征稿,并举行投票。当年获选书包为“附堡风云”,此书包突破传统框架,走向文字与图案的结合,导入了美术设计概念。 次年的“蓝天之子”书包更引起了骚动,蓝天之子本身有两个意义:其一是附中校地宽广,拥有北市高中里数一数二大的蓝天,其二是附中男生制服是蓝色的。此书包设计比附堡风云更胜一筹,其影响更大,有些人高价求售,甚至还导致了盗版的发生。 现今蓝天之子一词也成为了附中的代称,南楼餐饮部有张海报写着“蓝天之子粮仓”。 后续虽然附中纪念书包每年仍推陈出新,但随着各高中的纷纷跟进,其特色也不如当初般明显,但高中三年收到三个书包仍然是附中人珍贵的礼物。 毕业与纪念书包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书包而已,许多校友毕业后虽不著制服,但却仍然能够从肩上的书包辨认出彼此的关连,成为一种凝聚认同的象征。 历任校长[编辑] 日治时期台北州立第三中学校时代 大欣铁马(1937年4月 - 1945年12月) 台湾省立台北第三中学时代 大欣铁马(1945年12月 - 1946年2月) 台湾省立台北和平中学时代 何敬烨(1946年2月 - 1946年7月,成功高中校长兼任)[3] 叶桐(1946年7月 - 1947年5月,兼任) 宗亮东(1947年5月 - 1949年7月) 附中时代 宗亮东(1947年5月 - 1949年7月) 黄澂(1949年7月 - 1962年8月) 黄季仁(1962年8月 - 1963年7月) 许伯超(1963年7月 - 1965年2月) 刘安愚(1965年2月 - 1973年7月) 黄振球(1973年8月 - 1988年1月) 苏清守(1988年2月 - 1996年1月) 杨壬孝(1996年2月 - 2002年7月) 谭光鼎(2002年8月 - 2006年7月) 杨壬孝(2006年8月 - 2010年7月) 卓俊辰(2010年8月 -) 行政单位[编辑] 行 政 单 位 校长室 内有校长室及秘书室 教学事务处 内有教学组、注册组、设备组、实验研究组、实习辅导组、艺能教育组 学生事务处 内有生活辅导组、学生活动组、体育运动组、卫生保健组 教官室 教官室 总务处 内有文书组、庶务组、出纳组 辅导室 辅导室 图书馆 图书馆 国中部 内有教学事务组、学生事务组、辅导资料组、特殊教育组 人事室 人事室 会计室 会计室 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学生团体[编辑] 三大联会[编辑] 附中有所谓的三大联会,即学生会、社联会以及毕联会。 学生会[编辑] 现任学生会会长为1327班林昶志,副会长为1324班王若珊。 学生会会长、副会长由全校高一、二同学投票选出,由会长与副会长召集阁员,组成完整的学生会组织。 附中学生会下设有执行秘书组、学生权益组、活动组、公关组、财政组、美宣组与新闻组等单位。 学生会举办多项活动:公关组-耶诞传情、新闻组-学生报、活动组-三对三篮球比赛、三分球比赛、天韵奖,校庆则是由全会协助学校举办,在每年运动会时也会举办趣味竞赛。 2014/1/20由学生会21届成员举办了第一届校园演唱会<冬乐赏> 社团联合会[编辑] 简称“社联会”,为社团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替社团争取权益。另外,各类与社团有关的事务也都由社联会包办。例如高一的迎新午会、社团博览会、校庆晚会、静态性社团展览等。社联会内部分了很多组,设有主席(现为1335胡程维)、副主席(现为1342黄杉),由社联会内部投票选出。下设有社权组、活动组、公关组、美宣组、执秘组、总务组等单位。 社联会早期的全名为“社长联谊会”,各社团社长为当然会员,主要之功能在于协调学校内部社团相关事务,如新生训练社团摊位分配、迎新晚会及校庆晚会之节目安排、社团办公室分配,或其他与社团有关之工作,至于何时转型为社团联合会,应在50周年校庆之前后,班联会改制为学生会同时改制的。 毕业生联谊会[编辑] 简称“毕联会”,由三年级各班毕业班代表及美编组成,主要功能是收取毕业基金,以毕业基金做妥善的归画,筹备毕舞、制作战袍、毕业书包、毕册以及一切毕业相关事项。 社团[编辑] 附中社团有五十种,并不设社团人数限制,并且大多数社团皆有专属社团办公室(多位于旧北楼)。以下社团名称依照属性及校内编号排序。 纯社团性质[编辑] 学术类 工业技术研究社、电子计算机研究社、自然科学研究社、生命科学研习社、动漫社、天文社、心理研究社、语言艺术研究社(辩论社)、英语会话社、军武社、模拟联合国社。 艺文类 附中人大众传播社(前身为附中人社[4])、附中青年社、薪飞诗社、摄影社。 服务类 仪队、骑士童军团、信望爱社。 康乐类 魔术社、御天康辅社、语萱手语社、踏青社、艺研社。 体能类 足球社、滑冰社、舞蹈社、击剑社、太极拳社、棒球社、民俗体育社、滑板社。 技艺类 模型动画社、棋艺社、漫画研习社、桥艺社、围棋社、烹饪社、卡研社。 假日坐在体育馆前,准备参加活动的吉他社社员(2010年)。 音乐类 皇家豆豆国乐社、舒馨口琴社、韶曦合唱团、吉他社、热音社、流行音乐研究社。 校队、义工团体[编辑] 校队 篮球队(男篮)、棒球队、游泳队、网球队、台球队、羽球队、排球队(男排和女排)、管乐队、纠察队。 义工团体 环保义工、凤凰之翼、网管小组、图书馆志工队、环境志工队。 建筑[编辑] 历史建筑[编辑] 旧南楼(?—1980年) 日治时代创校之初所建造,本与西楼相连为“L”形,位于当今南楼之位置。由于风格特殊,旧南楼素有“古堡”之称,“附堡”之名也得自于旧南楼。 根据建筑学者李干朗校友(高151班)的分析,南楼古堡是1930年代日本统治地区相当流行的“帝国冠帽式”建筑。当时日本喊出“兴亚”口号,企图以大东亚民族主义作为其军事扩张的大义名分,其流风所及,便产生了帝国冠帽式的建筑。也就是在洋式楼房的屋顶上加上一个日本古代城堡的琉璃瓦大屋顶,旧台北车站、高雄车站都是类似的建筑。台北三中的“古堡”虽然没有琉璃瓦,但显然是这种建筑的简化型。 根据校友程嘉文(高638班)的考证,南楼分成三次增筑而成,古堡部分和西楼一样为钢筋水泥建筑,东段增筑部分则可能因为战时物资短缺,以木材搭建。踩踏行走时会发出声音,因此成为著名一时的附中四景之一——“南楼响板”。 明德楼(1978年1月—2009年11月20日) 位于校园西北角,与网球场、图书馆、游泳池相邻,是国中部所在地。整体建筑呈“ㄇ”形,开口向西方,中有中庭,其中有一棵五层楼高,须多人才能环抱的老榕树,是国中部的精神像征。洗石子外墙,楼高五层。一楼南侧是办公室,二楼南侧有辅导室,三楼南侧有资讯教室与视听教室,四楼南侧是实验室。地下一层,有美术教室、台球室、会议室等。由于主体老旧,已拆除完毕。国中部学生于2009年11月20迁入新大楼,11月27日正式启用。新大楼位于原本的排球场,而老榕树也改种于学务处前之草坪。 武道馆(?—1985年) 台北州立第三中学时代的武道馆,供学生进行柔道、摔角、击剑等体育活动。国民政府接收后曾一度改为行政大楼、图书馆,新图书馆于1976年建成后再改为美术馆。 旧辅导室(?—?) 现南楼北侧草坪,总务处外。 旧司令台(1953年—1998年) 旧工艺馆(1954年—?) 旧科学馆(1962年—?) 旧图书馆(?—?) 警报台(?—1999年) 位于现今西楼与中正楼交接处北侧草坪。 红土跑道(?—1998年) 前操场(?—?) 现中正楼基地与南北两侧广场,包含新民楼基地。 幼稚园(?—2009年) 位于操场东侧,原为附设幼稚园,幼稚园关闭后成一度成为社团办公室,后因安全顾虑而列为校园的禁地,但仍有许多学生于其中练习钢琴(社团所留下)或做教官不允许之行为。现在已拆除。 现存建筑[编辑] 西楼(1937年—)&#160;: 位于校园西侧,呈南北走向,连接南楼与中正楼。为校内仅存的日治时代古迹,原本与旧南楼相连,合为一“L”形建筑,旧南楼拆除后则成为单独一栋。屋顶原为黑瓦,后翻修为橘红色瓦片。一楼为合作社、文具部及军械室所在地,二楼有校史室,另有各学科研究室。一到二楼阶梯以及二楼北侧有各部之历史班号牌。一二楼北侧均有一间特殊的圆形厕所,其中二楼厕所在2000年时,经过翻修,加上装置艺术,命名为“良心红茶馆”。“西楼夕照”是附中四景之一。 旧北楼(1949年10月—) 国民政府接收初期,为解决教室不足,在当时校地最北侧兴建,呈东西走向。由于校地扩大,目前旧北楼夹在新北楼与操场之间,约略是校地的中央位置。当年附中周围是一片稻田,二楼高的旧北楼显得气势恢弘。得到北边的新校地后,旧北楼北面正好直接面对红土操场,每当东北季风吹起,阵阵风沙直往楼面扑袭而来,成为附中四景之一——“北楼狂沙”。学校为解决风沙问题,在楼北面种植一排大叶桉。1998年后,红土跑道走入历史,狂沙之景也不复存在。现在旧北楼供作学生社团办公室使用,一楼东侧有理发部“超剪派”。 东楼(1957年—) 位于校园东侧,一楼有保健室,二楼为美术班用教室、教师准备室、家长会与教师会办公室。“东楼晨曦”是附中四景之一。 游泳池(1960年—) 位于校园西北,东面是篮球场与操场,西面是国中部。室外冷水游泳池,仅在夏天开放。长五十米,宽二十米,深度一点二米到一点四米。 中兴堂(1970年4月—) 位于校园东南角,有1000多个位子的礼堂。除外借之外,学生社团的成果发表也多在此举行。中兴堂内亦有一些社团办公室,现在搬至体育馆地下室。目前因配合台北捷运信义线大安站出口设置,已将走道部分连同上方社办拆除。 图书馆(1976年12月—) 一楼为阅览室,学生常在自习课或放学后在此自习,地下一楼另有独立的K书中心,主要提供高三考生使用。二楼有杂志,漫画,及一般书刊。三楼则有各类书籍提供借阅,其中藏书又以语文类和自然科学类为丰富。开放时间:二、三楼为周一至周五,上午8点至下午5点(不包含例假日及寒暑假、重要考试日);一楼及地下室为周一至周六,上午7点至晚上9点30分,星期日则视校内考试时程机动开放。 中正楼(1979年2月—) 中正楼在南楼与新北楼之间,原本此处为前操场。中正楼呈“一”字形,东西走向,西接西楼,东至东楼。高二教室位于此处。一楼有学务处、辅导室、教官室、纠察队会办,二楼有办公室,地下室也有一些社团办公室。50周年校庆(1997年)时,中正楼的楼面上两幅“火凤凰”瓷砖画,象征著经历中学生活,即将步入大学的附中学生。 至善楼。 至善楼(1981年6月—) 位于校园最南侧,正门入口处,因此更常称之为“南楼”。南楼呈“一”字形,东西走向,西接西楼,东至东楼。高一教室位于此处。此外,一楼有校长室、教务处、总务处等,三楼有办公室,五楼有物理、化学与地球科学实验室,地下室有饮料部、点心部、面包部与面食部,是许多学生解决午餐的地方。此外至善楼的穿堂俗称“南川”,放学后常有吉他社及舞蹈社在此训练,“留南川”也是此两社津津乐道之事 新民楼(1986年11月—) 位于校园约中间位置,中正楼北方,更常称之为“新北楼”,全高三、高二实验班、高二音乐班、高二美术班都在此楼。新北楼呈“一”字形,北临旧北楼,南面中正楼,东西末端有通道连接东西楼。新民楼五楼的围墙特别加高,具说是曾有学生意外摔落而增高。新北楼南面草坪上挖有三池塘,最靠近楼中线,也是最大者称为新北池,另两池为生态教学用的生物池,种有睡莲及其他水生植物。每年春夏之交,校园内有为数众多的蟾蜍会群集至此处交配产卵,池中每每可见成群的蝌蚪。近年来逐渐发展出“丢新北”的文化,即是生日的时候要将寿星丢进新北池的传统。921大地震后新北池底漏水,于是新北池改建,长宽、深度都缩减,校方以安全因素禁止学生丢人入池的活动。一楼有生物实验室、美术教室,二楼有视听教室、会议室、语言实验室,三楼有办公室,地下室也有饮料部与面包部,以及每日中午(11:30-13:00)供应的自助餐,大便当58元一主菜三配菜,白饭/炒饭以及汤和甜汤皆无限量供应。小便当则为40元,可选三样配菜,饭量固定,不可额外添加。另供应桶餐,售价同样为40元。桶餐除了在自助餐厅供应外,下午4:00起改在面包部供应。在新民楼的角落另有一地堑,常用来展览美术班同学的作品。楼顶有天文台,现为天文社使用。新民楼还有一间多媒体教室,约100多人座位,作为开会与教学使用,常外借举行研讨会议,学生会与学生议会也固定在此举行内阁会议与班代会议。 乐教馆(1988年9月—) 校园最北端,旁边即是后门,出后门就是仁爱路。一楼有音乐教室1~4及演奏厅,二楼以上为音乐班专用区。二楼为音乐班办公室及视听教室,三楼为国乐合奏及管弦乐合奏使用之合奏教室[1]、[2],及音乐班专用之音乐教室[1]~[3]。四楼、五楼为个别琴房,供音乐班学生练习及个别指导课上课使用,每间皆由高一、二音乐班同学数位分别认领,负责维持整洁及布置。 技艺馆(1991年1月—) 校园最东方,有电脑教室、工艺教室、家政及烹饪教室。地下室的空间有时也会借给学生社团使用。 体育馆(1994年—) 校园西南角,分为两栋。靠南边的一楼有室内篮球场,二楼是观众席,三楼为羽球、台球场,四楼是观众席。靠北边的一楼有体育组办公室,往上有韵律教室及健身房,地下室则有部分社团的办公室。 司令台(1998年—) 旧司令台在2011年7月拆除开始整修,于2013年4月完工,66届校庆时(2013)正式启用。新司令台配有无障碍设施,后方有风雨操场,并提供多个社团的社办。 PU跑道(1998年—) 校友[编辑] 主条目: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校友列表 师大附中拥有许多在社会上活跃的知名杰出校友,初期是以政治界以及学术界为主,包括前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陈冲、中华民国前副总统连战、前台湾驻日代表许世楷、前监察院长陈履安、前国立暨南大学校长李家同、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所长夏铸九,而武侠小说作家古龙与也是附中初中部校友;中后期包括许多知名作家,如李双泽、罗智成、朱学恒,1990年代以来由五月天开启一股流行音乐校友的风潮,包括苏打绿、阿霈、蔡旻佑、艾怡良等等。除了上述这些校友,其他领域也有着许多附中人,包括知名华裔美国籍太空人王赣骏、企业家与教育推广家温世仁、曾任台北市政府卫生局长及台北市副市长,现任国立阳明大学医学院院长邱文祥、国务机要费案一审承审法官徐千惠、棒球评论家袁定文、广播主持人唐湘龙、台北101主建筑师李祖原、附中传奇赵伟杰,都是在不同领域中拥有相当知名度的人士。 校友看法[编辑] 夏铸九曾说:“附中,一个费里尼式的童年地方,一个让你回忆人本主义乡愁的学校”;唐湘龙说:“下辈子还要再念一次附中。”;赵伟杰说:“这辈子,我念了六年附中。” 校友会[编辑] 师大附中校友会于1950年3月成立。除了台湾的总会之外,师大附中于美国等海外地区设有校友会,举办相关活动,并与各友校联合举办相关的联谊活动。 除了以师大附中校友为主的专属校友会外,也常会见到与其他几所学校之毕业校友合组校友会或联合举办活动。在几种不同的校友会组合中,与中山女高毕业生合组的“附中山校友会”是最常见到的一种。 2013年校友会重新成立,校方直至2013/6/15于校内无安排校友会办公室,理由不明。 其他[编辑] 蛋饼伯[编辑] 蛋饼伯本名黄建成(1935年 - 2005年),是最多附中学生认识与怀念的荣誉校友。自空军退役的他自1964年起就在附中后门旁摆摊卖蛋饼,历时38年直到2002年时才因健康因素“退休”,2005年6月12日因中风逝世于嘉义大林,生前名言是“人生不要太享受,吃个蛋饼就饱了”。由于蛋饼伯的蛋饼份量大、味美又便宜(民国六十五年前后,一个葱油饼新台币两元,一份蛋饼五元。后来渐渐涨到一份蛋饼10元,2001年时最后一次涨价为新台币15元,约是台北地区同类产品市价的1/3至1/2),因此广受历届附中学生欢迎。2003年4月10日校庆期间,校方特别颁发荣誉附友给蛋饼伯,感念他长久以来对附中学生的关心。[5][6] 蓝色大门[编辑] 主条目:蓝色大门 《蓝色大门》是一部以师大附中为主要人物及故事场景所拍摄的电影,制片徐小明是305班校友。2002年9月间首映。曾参与东京影展、亚太影展、戛纳影展、多伦多影展、温哥华影展、西雅图影展等。 导演:易智言 演员:桂纶镁、陈柏霖、梁又琳 附友乐团[编辑] 或许是因为附中开放的环境与完善的社团,近几年台湾乐坛兴起许多“附友乐团”,包括五月天、阿霈乐团、苏打绿等等,甚至校方将在60周年校庆邀请这些乐团举行募款演唱会[7],五月天也表示:“附中是学生乐团摇篮”[8]。这些校内同学也为知名的校友感到骄傲。 60周年校庆募款演唱会[编辑] 因中华民国教育部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办理国立高中试办校务基金自筹方案[2],师大附中是全国被选定的七所学校之一,必须自筹校务基金维修或添购设备,支付其他的校务行政费用,并且因附中在演艺圈拥有许多杰出的知名校友,因而举办募款演唱会。 此次募款演唱会于2007年4月14日举办,是台湾高中校园难得一见的大型演唱会,共计1万5000人以上参加。包括五月天、轻松玩、强辩、苏打绿、阿霈、蔡旻佑等演出人员绝大多数皆为附中校友,并不收取任何费用举行义演。上场顺序为:蔡旻佑、阿霈、苏打绿、强辩、轻松玩、五月天。最后并全体上台大合唱校歌。 万人唱校歌[编辑] 于2012年4月14日举办的“万人唱校歌,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是由附中学生会19届发起、以庆祝65周年校庆的活动,号召校友回到母校并同时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中由一群人同时演唱一首歌曲的纪录(现有纪录是由一家印度公司号召员工与邻近社区居民共15,243人共同创下),虽然最后统计共10,235人参加、挑战失败,但是万人挤满附中大操场的盛况,成为近年来继摇滚教室之后难得一见的大型庆祝活动。参与此活动的校友包括时任行政院长的陈冲、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中选会主委张博雅、前新闻局长苏俊宾、台北市议员林奕华等知名政治人物,与法鼓山方丈果东法师、体育主播傅达仁等名人。同样也是校友的艺人刘真与纳豆义务性地担任了活动主持人的任务,而包括附中管乐、附中吉他、附民乐研、附中热音等校内音乐性社团,也轮流带唱不同版本的校歌,并在管乐摇滚版与彩带气球中感人收场。[9][10][11][12] 相关条目[编辑]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蓝天情圣 师大附中校友 查 论 编 改制前台湾省立学校分类 八大省工 国立 台中高工 - 新竹高工 - 彰师附工 - 嘉义高工 - 台南高工 - 花莲高工 直辖市立 大安高工 - 高雄高工 八大省商 国立 台中家商 - 新竹高商 - 彰化高商 - 嘉义高商 - 台南高商 直辖市立 士林高商 - 松山家商 - 高雄高商 北市五省中 男生为主 建国中学 - 师大附中 - 成功高中 女生为主 北一女中 - 中山女高 台中四省中 男生为主 台中一中 - 台中二中 女生为主 台中女中 - 文华高中 台南四省中 男生为主 台南一中 - 台南二中 女生为主 台南女中 - 家齐女中 查 论 编 台北市高级中等学校列表 高级中学 市立 建国中学 - 北一女中 - 中山女中 - 成功高中 - 松山高中 - 景美女中 - 成渊高中 - 明伦高中 - 大直高中 - 大同高中 - 和平高中 - 西松高中 - 中仑高中 - 华江高中 - 大理高中 - 永春高中 - 百龄高中 - 中正高中 - 复兴高中 - 内湖高中 - 丽山高中 - 南湖高中 - 南港高中 - 育成高中 - 万芳高中 - 阳明高中 国立 师大附中 - 政大附中 私立 大诚高中 - 东山高中 - 再兴中学 - 景文高中 - 祐德高中 - 薇阁高中 - 十信高中 - 立人高中 - 静修女中 - 泰北高中 - 延平高中 - 大同高中 - 强恕高中 - 中兴高中 - 金瓯女中 - 卫理女中 - 方济高中 - 沪江高中 - 南华高中 - 复兴实中 - 文德女中 - 达人女中 - 华兴中学 - 志仁高中 高级职业学校 市立 大安高工 - 木栅高工- 士林高商 - 松山家商 - 松山工农 - 南港高工 - 内湖高工 私立 开南商工 - 华冈艺校 - 育达家商 - 协和工商 - 东方工商 - 乔治工商 - 稻江护家 - 稻江高商 - 惇叙工商 - 开平餐饮 特殊教育学校 市立 台北启聪 - 台北启智 - 台北启明 - 文山特教 国际学校 私立 台北美国学校 - 台北欧洲学校 - 道明外侨学校 参见:台北市高中列表 · 台北市高职列表 · 台湾高中列表 · 台湾高职列表 · 台湾国立高中职列表 · 台湾国际学校列表 查 论 编 台北市国民中学、小学列表 国民小学 &#160; 台北市国民小学列表 国立 政大实小&#160;| 国北教大附小 市立 中正区 萤桥国小&#160;| 河堤国小&#160;| 忠义国小&#160;| 国语实小&#160;| 南门国小&#160;| 东门国小&#160;| 忠孝国小&#160;| 北市大附小 大同区 蓬莱国小&#160;| 日新国小&#160;| 太平国小&#160;| 永乐国小&#160;| 双莲国小&#160;| 大同国小&#160;| 大龙国小&#160;| 延平国小&#160;| 大桥国小&#160;| 明伦国小(已废校) 中山区 中山国小&#160;| 中正国小&#160;| 长安国小&#160;| 长春国小&#160;| 大直国小&#160;| 大佳国小&#160;| 五常国小&#160;| 吉林国小&#160;| 怀生国小&#160;| 永安国小&#160;| 滨江国小 万华区 新和国小&#160;| 双园国小&#160;| 东园国小&#160;| 大理国小&#160;| 西园国小&#160;| 万大国小&#160;| 华江国小&#160;| 西门国小&#160;| 老松国小&#160;| 龙山国小&#160;| 福星国小&#160;| 中兴国小(已废校) 信义区 兴雅国小&#160;| 永春国小&#160;| 光复国小&#160;| 三兴国小&#160;| 信义国小&#160;| 吴兴国小&#160;| 福德国小&#160;| 永吉国小&#160;| 柏谕国小 松山区 松山国小&#160;| 西松国小&#160;| 敦化国小&#160;| 民生国小&#160;| 民权国小&#160;| 民族国小&#160;| 三民国小&#160;| 健康国小 大安区 龙安国小&#160;| 大安国小&#160;| 幸安国小&#160;| 建安国小&#160;| 仁爱国小&#160;| 金华国小&#160;| 古亭国小&#160;| 铭传国小&#160;| 公馆国小&#160;| 新生国小 南港区 南港国小&#160;| 旧庄国小&#160;| 玉成国小&#160;| 成德国小&#160;| 胡适国小&#160;| 东新国小&#160;| 修德国小 北投区 北投国小&#160;| 逸仙国小&#160;| 石牌国小&#160;| 关渡国小&#160;| 湖田国小&#160;| 清江国小&#160;| 泉源国小&#160;| 大屯国小&#160;| 湖山国小&#160;| 桃源国小&#160;| 文林国小&#160;| 义方国小&#160;| 立农国小&#160;| 明德国小&#160;| 洲美国小&#160;| 文化国小 内湖区 内湖国小&#160;| 碧湖国小&#160;| 潭美国小&#160;| 东湖国小&#160;| 西湖国小&#160;| 康宁国小&#160;| 明湖国小&#160;| 丽山国小&#160;| 新湖国小&#160;| 文湖国小&#160;| 大湖国小&#160;| 南湖国小&#160;| 丽湖国小 士林区 士林国小&#160;| 士东国小&#160;| 福林国小&#160;| 阳明山国小&#160;| 社子国小&#160;| 雨声国小&#160;| 富安国小&#160;| 剑潭国小&#160;| 溪山国小&#160;| 平等国小&#160;| 百龄国小&#160;| 双溪国小&#160;| 葫芦国小&#160;| 雨农国小&#160;| 天母国小&#160;| 文昌国小&#160;| 芝山国小&#160;| 兰雅国小&#160;| 三玉国小 文山区 景美国小&#160;| 武功国小&#160;| 兴德国小&#160;| 溪口国小&#160;| 兴隆国小&#160;| 志清国小&#160;| 景兴国小&#160;| 木栅国小&#160;| 永建国小&#160;| 实践国小&#160;| 博嘉国小&#160;| 指南国小&#160;| 明道国小&#160;| 万芳国小&#160;| 力行国小&#160;| 万兴国小&#160;| 万福国小&#160;| 兴华国小&#160;| 辛亥国小 私立 奎山学校小学部&#160;| 薇阁国小&#160;| 华兴国小&#160;| 再兴国小&#160;| 私立中山国小&#160;| 静心中小学&#160;| 光仁国小&#160;| 新民国小&#160;| 立人国际中小学&#160;| 复兴中小学 国民中学 &#160; 台北市国民中学列表 国立 师大附中国中部&#160;| 政大附中国中部 市立 中正区 中正国中&#160;| 萤桥国中&#160;| 古亭国中&#160;| 南门国中&#160;| 弘道国中 大同区 建成国中&#160;| 忠孝国中&#160;| 民权国中&#160;| 兰州国中&#160;| 重庆国中&#160;| 成渊高中国中部 中山区 滨江国中&#160;| 长安国中&#160;| 北安国中&#160;| 新兴国中&#160;| 五常国中&#160;| 大直高中国中部 万华区 万华国中&#160;| 双园国中&#160;| 龙山国中&#160;| 大理高中国中部 信义区 琉公国中&#160;| 信义国中&#160;| 兴雅国中&#160;| 永吉国中 松山区 西松高中国中部&#160;| 中仑高中国中部&#160;| 民生国中&#160;| 敦化国中&#160;| 介寿国中&#160;| 中山国中 大安区 金华国中&#160;| 和平高中国中部&#160;| 大安国中&#160;| 仁爱国中&#160;| 怀生国中&#160;| 芳和国中&#160;| 民族国中&#160;| 龙门国中 南港区 南港高中国中部&#160;| 诚正国中&#160;| 成德国中 北投区 北投国中&#160;| 新民国中&#160;| 明德国中&#160;| 桃源国中&#160;| 石牌国中&#160;| 关渡国中 内湖区 内湖国中&#160;| 丽山国中&#160;| 西湖国中&#160;| 三民国中&#160;| 明湖国中&#160;| 东湖国中 士林区 天母国中&#160;| 兰雅国中&#160;| 士林国中&#160;| 福安国中&#160;| 至善国中&#160;| 格致国中&#160;| 阳明高中国中部&#160;| 百龄高中国中部 文山区 木栅国中&#160;| 北政国中&#160;| 景美国中&#160;| 景兴国中&#160;| 兴福国中&#160;| 实践国中&#160;| 万芳高中国中部&#160;| 私立 静修女中国中部&#160;| 立人高中国中部&#160;| 延平高中国中部&#160;| 立人国际中小学&#160;| 奎山学校中学部&#160;| 薇阁中学国中部&#160;| 静心中小学&#160;| 再兴中学国中部&#160;| 复兴中小学&#160;| 华兴中学国中部&#160;| 卫理女中国中部&#160;| 东山高中国中部&#160;| 景文高中国中部&#160;| 达人女中国中部&#160;| 方济高中国中部 特殊教育学校 国立 暂无 市立 台北启聪学校(国中部、国小部)&#160;| 台北启明学校 私立 暂无 国际学校 私立 台北美国学校&#160;| 恩慈美国学校&#160;| 台北欧洲学校&#160;| 伯大尼美国学校&#160;| 台北复临美国学校&#160;| 台北道明外侨学校&#160;| 台北日侨学校&#160;| 台北朝鲜侨小学 相关列表:台北市小学列表 - 台北市中学列表 - 台湾国际学校列表 参考文献[编辑] 网站 师大附中官方网站 书籍 《杜撰的城堡——附中野史》,朱和之等编著,商周出版(台湾,台北),ISBN 9861200711 《WooHoo——赢,渴望,附中》(2006社团手册),师大附中社团联合会 编著 2009社团手册,师大附中社团联合会编著 脚注[编辑] ^ 试听连结 90秒 CDnet 喜玛拉雅音乐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班级演变表. 师大附中. 2010-10-?? [2013-03-09].&#160; ^ 记者陈瑄喻/台北报道,"63年前遭退学 成功高中寻“她(杨世蘅)/建中女学生”"[1],联合报,2011/10/15. ^ “附中人社”的沿革与现况 ^ 蛋饼伯走了 附中人唏嘘. 自由电子报. 2005年6月18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湾)?).&#160; ^ 师大附中的蛋饼伯 永别了!. 联合新闻网. 2005年6月22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湾)?).&#160; ^ 史上最大摇滚教室:师大附中60周年校庆“募款演唱会” ^ 中时电子报—五月天:附中是学生乐团摇篮 ^ 挑战万人唱校歌 师大附中超嗨. 中央社. 2012年4月14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湾)?).&#160; ^ 万人唱校歌 师大附中挑战金氏纪录. 联合新闻网. 2012年4月14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湾)?).&#160; ^ 65岁生日 师大附中万人唱校歌. 联合新闻网. 2012年4月14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湾)?).&#160; ^ 陈院长出席师大附中65周年校庆万人唱校歌活动. 中华民国行政院. 2012年4月14日 [2012年4月18日] (中文(台湾)?).&#160;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师大附中官方网站(中文)(英文) 师大附中BBS站 师大附中班级演变表 蓝天之子部落格连线 台湾深蓝学生论坛师大附中版 师大附中校友管乐团网站 师大附中美术班网站 附中人社 坐标:25°02′06.59″N 121°32′26.42″E? / ?25.0351639°N 121.5406722°E? / 25.0351639; 121.5406722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oldid=30517647” 分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台湾国立高级中学台北市中等学校1947年创建的教育机构大安区 (台北市)隐藏分类:含有英语的条目本地链接的维基共享资源分类与Wikidata不同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登录 名字空间 条目 讨论 大陆简体 变种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马新简体 台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查看历史 操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特色内容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条目 帮助 帮助 社区专页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知识问答 字词转换 IRC即时聊天 联系我们 关于维基百科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打印版本 永久链接 页面信息 数据项 引用本页 其他语言 English 日本語 文言 Ban-lam-gú 编辑链接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16:14。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reg;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trade;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权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开发者 移动版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