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FenBan.Net首页

BianBan.Net完美定义智能分班软件标杆

关于均衡编班的搜索

高位均衡发展 打造教育强区 |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党建工作 | 政务公开 | 校园动态 | 教师频道 | 学生频道 | 教育工会 | 铁东教育 | 国际交流 | 铁东教研 |   您现在的位置: 铁东教育网 >> 政务公开 >> 督导室 >> 独到调研 >> 正文   网站公告 鞍山市铁东区2013年面向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公开招聘优秀毕业生的公示 铁东教育网 设立“师德典型”专栏并征集师德典型事迹材料的通知 关于组织铁东区2013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评估工作的通知 铁东教育系统“炫彩铁东”第一届摄影大赛活动方案 铁东教育电视台台标设计方案征集启示 关于铁东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资助材料审查的通知 区创建强区工作倒计时安排 铁东区创建强区推进工作意见 最新文章 2013年各中学教学校长会议2013年中考招生政策解读会2013年政务公开2013年中考考前培训会 高位均衡发展 打造教育强区 高位均衡发展 打造教育强区 铁东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调研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86 更新时间:2012/1/6 10:51:05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战略,是依法实行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2006年铁东区顺利通过了省“双高普九”验收,经过一年的调整、充实、巩固后,2008年区教育局提出“高位均衡发展,打造教育强区”的工作新目标。近三年来,铁东区在办学条件、薄弱学校改造,规范招生择校行为和校长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优化结构、提升内涵、高位均衡、强势发展成效凸显。 一、直面现状:我区基础教育不均衡的突出矛盾 铁东区是鞍山市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区,随着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导致我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区域内学校的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成为我区打造教育强区的瓶颈。这种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地域差距。尽管我区是中心城区,但是南北差距也较大。中片和北片地处铁东区中部,经济、社会和文化相对繁荣,学校发展较快,学校规模庞大,南片地处城边,学校发展滞后,规模小。 二是硬件设施差距。优质硬件设施资源集中于示范校、新建校,非窗口的老学校条件改善往往滞后。 三是师资结构差距。“五四”向“六三”制转制后,小学教师人员紧张,中学教师超编,同时长期以来有很多优秀的骨干教师流向名校,薄弱校留下的往往是“老、弱、轻”教师,造成师资结构失调。 四是生源差距。南片薄弱校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最多的学校占本地区学生数的50%以上,生源流动性大,家庭文化水平有限,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质量。中片的热点学校学生整体素质较强,社会资源丰富,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二、全力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落实惠民政策,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1、规范招生行为 古语云:“有教无类”。而今,“择校”、“择班”把贫困、无社会地位家庭的孩子,排斥在优质教育资源之外,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第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不搬掉这块绊脚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无从谈起。 2009年,铁东区教育局下最大决心,严把“择校、择班”关,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问题。严格执行“按学区招生,就近入学”政策,规范招生行为,新生分班采取计算机随机分配的办法均衡编班,从学生考试到成绩录入、现场分班,所有过程在市、区纪委、纠风办,市、区教育监察部门以及政协民主监督员、义务教育监督员、家长代表、教师代表、新闻媒体监督下严格按程序进行,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严格规范招生、杜绝择校、择班行为的有效调控下,全区学校100%消灭了大班额,90%以上学校消灭了大校额,确保学生公平接受教育,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2、关注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解决他们接受教育问题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 铁东区是鞍山市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区,外来务工人员相对较集中,教育局高度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平等的教育权利是否得到保障,为方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教育局开辟了就学“绿色通道”。将分布在铁东区南、中、北片的15所小学3所中学设定为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方便他们就读。2007年以来,共接受农民工子女1000多人/次,占全体学生总数的3%。 农民工本身文化水平有限,加之忙于生计,因此学生学业水平普遍较低,心理压力较大。学校对这一特殊群体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如:与市区有关部门积极协力,为农民工减轻经济负担,在减免学杂费的基础上,又减免他们的教材费共计 元;对部分家庭生活困难、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资助;根据农民工子女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关爱,努力解决家庭教育滞后的情况等。 (二)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办学条件高位均衡 教育均衡的目标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因此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铁东区委区政府抓住关键问题,先后投入近一个亿,逐步实现我区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发展。 1、合理调整教育布局 科学合理的调整布局,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环节。铁东区教育局认真测评本辖区内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即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应有的学习位置,又不导致教育资源的过剩和闲置。近三年来,撤并了汪家峪小学、高官岭小学两所薄弱学校,新设立了二十九中学和青华小学,解决了明达地区缺少独立中学和小学的问题。通过华育北校转为公办,为北部地区新设一所优质公办中学,带动风光小学、和平小学的发展。华育主校转为公办,合并改造三十七中学,带动西长甸小学、向阳小学的发展。满足新区发展需要,新建高标准九年一贯制学校——华育高新区学校。目前,为满足城市扩建需要,规划在城市东南部建设中小学各一所,在中部和南部增设2所青少年活动基地,留足教育用地,做好布点工作。铁东教育布局正日趋科学合理。 2、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 抓住旧城区改造契机,新建、翻建、扩建了华育外国语实验学校、华育高新区学校、二一九小学、风光小学、南长甸小学、钢都分校、华育分校7个教学楼。为长大小学、二一九小学、东长甸小学、西长甸小学、胜利小学、和平小学、湖南小学、十五中学、华育学校等11所学校铺设了塑胶或人造草坪操场,全区有20所中小学操场实现硬覆盖。依据校舍抗震标准要求,对长大、山南、风光、和平、健康、新华街、湖南、华育高新区学校、教工幼儿园、十五中、华育外国语实验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20所学校和学生校外基地教学楼进行了加固、改造,对部分学校教学楼门窗、内外墙粉饰装饰、用电线路等进行了维修和改造。 2007年至今,区委区政府共投入资金1306.9万元进行学校装备建设。其中,投入资金260万元装备青少年活动中心内部设施;投入资金84.5万元新建华外、华高图书馆;投入资金570.1万元更换中小学桌椅20740套,教师办公桌椅1450套;投入资金31.3万元更换曲面黑板248块;投入25万元新建中小学实验室;投入136万元装备中小学文体器材和消防器材;投入资金200万元加强特色学校建设。 3、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截止到2010年3月,全区信息化教育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085.4万元,其中投向非热点学校和新建学校的资金占65.32%。扶持“薄弱”学校改善现代化教育条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计算机拥有量达到4183台,生机比达9.8:1;全区信息化设备全面升级改造,新建人文化的、低碳型的学生计算机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以及多媒体专用室;区内中小学全部实现“校校通”,其中采用10M光纤接入的占93%;拥有“校园网”的学校达到学校总数的85%;中小学多媒体教室配备率达到75%以上;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总量达13463.46GB;引进了东师理想城域网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了铁东区自主资源库。建成了铁东教育信息网站群,网络协同工作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教育博客系统等。极大地促进了我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应用和发展,现代化教育条件装备水平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三)强化师资培训,激活教师发展活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质量越来越成为办好教育的关键。我区现有教师3246人,专任教师2419人,四十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6%。中学本科以上学历92.2%,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达99.1%,研究生学位人数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教师团队整体素质较强。根据我区师资队伍完成学历达标及高级教师年龄下降现状,确立“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理念,着力提高各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1、骨干教师提升工程 首先借助高校资源优势,搭建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研修平台。组织教研员、优秀教师赴东北师范大学参加“现代型优秀教研员、优秀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封闭学习;其次发挥本地教育资源优势,提高骨干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聘请市、区研训专家到我区进行专题辅导;三是借助网络优势,拓展骨干教师研修空间。将优秀的教育博文刊登在进修网站上,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四是通过上示范课、结对子、讲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 2、新教师促生工程 我们采用“通识理论专业引领”、“基地校实践提高”、“任职校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精心为新教师设计科学而有时效的培训方案,制订了《铁东区中小学新教师见习期间培训考核办法》严格管理。通过名家专题讲座、观摩引路课、参加教育协作体活动、开展“六个一”竞赛等,促进新教师迅速成长。 3、班主任专业发展工程 自2008年起,全区有594名班主任通过市、区培训取得班主任任职资格证书。我们在班主任中广泛开展“开启心灵之窗读书交流活动”;开展班主任班会团体心理游戏培训,探索新形势班会模式;开展“班级管理妙招一例谈”征文活动,经验在全区推广。 4、校本培训工程 进一步推进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发挥本校人才资源优势,引力广大教师走教研专题化、系列化之路。2009年选拔推荐钢都小学“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青华小学“桂华工作室”两个团队参加国家级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学发展”竞赛活动,受到好评。 近两年来全区33所学校涌现出的103位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事迹和成功经验汇编成专集­——《叶底春泥》出版,评选出首届“铁东区教育系统十大杰出青年教师”,通过师德典型事迹和经验介绍,集中展现了铁东区优秀教师的风采。 (四)培育办学品牌,倡导教育内涵、特色发展 均衡发展不是一种模式、不是“一刀切”,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的需要。因此,铁东区教育局积极鼓励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整体提升。 1、启动优质学校创生工程,促进学校自主内涵发展 几年来,不论是窗口学校还是薄弱学校都为“办特色学校、重内涵发展”而努力着。我们通过“教育教学常规管理A级校”、“校园文化星级校”等创建活动,一批有特色有个性的学校蓬勃发展起来。目前全区100%的中小学校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一些原本薄弱的学校生源不断回流。健康、富有个性的现代学校,形成巨大的无形的力量推动薄弱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2009年,全面启动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与鞍山市铁东区合作项目“优质学校创生和名校长培养工程”,全区所有学校制定了《发展规划》,第一阶段,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博士组成的5个指导团队对我区10所实验学校进行了高质量培训、指导和协作研究,为打造在鞍山市知名、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名校和名校长做了充分准备。 2、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切实保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区教育局以加强考试管理为突破口,加大对考试的监管力度,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初中考试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通知。一方面,严格控制学校的考试次数,取消了周考、月考,降低考试难度;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要求各学科教师的作业量由学校统筹,努力向课堂的45分钟要效率。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即时作业、对话作文等方法,实现了课程改革由借鉴模式到自主模式的过渡,提高了教学质量。 近几年来,在中考中我们实现“四个最”,即:被示范性高中录取人数最多;一中公费生录取人数最多;一中择校生录取人数最多;中考前十名铁东学生最多。我们一次次向全市人民递交了满意的答卷,展示了铁东教育强区的风采。 3、启动青少年科学院,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健康和谐发展 全面启动铁东区青少年科学院,评选了第一批小院士、小博士、小工程师173人,举办了铁东区中小学生首届科技创新大赛,承办了辽宁省第十届“铁东创新杯”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竞赛,参加了第十届全国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和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总决赛,均取得优异成绩。一年来,全区学生共获45项国家发明专利,被授予辽宁省中小学生机器人活动基地和辽宁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青少年曲艺教育基地 、鞍山评书传承基地。 (五)加强优质共享,完善教师、校长交流机制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 我们重点抓好两大方面: 1、实行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建立了目标导向、政策激励和优胜劣汰机制, 2008—2009年,在“中小衔接教师定期交流活动”中,共有96名中学中级教师和7名中学高级教师到我区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工作交流,有3名热点小学小中高教师到非热点小学支教。为稳定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优晋职方面向薄弱学校实行政策倾斜,逐步提升薄弱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选派一批优秀毕业生到非热点学校任教,使校际间师资力量差距正逐步缩小,名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初步实现了区域内资源共享。 在领导干部交流制度上改变以往领导能上不能下的怪圈,更加关注合理配置领导资源,服务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将一批德才兼备、进取心强、具有强烈开拓意识的年轻同志派往薄弱学校任职,使这些学校软硬件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再上新台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三年来共交流校级领导82人,占校级领导总数的47%。 2、实行强弱学校“捆绑式”发展 增强优质学校的区域教育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不断完善示范、辐射功能。通过契约的形式,将12所小学4所中学结成8对互助对子,开展名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活动,确保优质管理、优质教师的输出,开展项目合作联动共进工作,确保每一所薄弱学校提升管理有依托、提升教学有保障。通过全面捆绑,促使强校带动弱校,共同提高。 三、理性反思:对实现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思考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契合时代特征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观,它是一个由“相对均衡——不均衡——相对均衡”,不断地螺旋式上升、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发展目标,不可能一挥而就。在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反思我们的工作中仍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培养激励机制、家校社区协调联动机制、扶贫帮困机制还不够完善。 (二)高品质学校文化、学校的民主化建设、制度化管理的不完善制约着学校内涵发展。 (三)教师专业发展幅度不够、教师交流覆盖面小、师德建设仍需加强,这些都需要政策的导向和扶植。 (四)校际间发展的不均衡仍然存在。 2011年3月 文章录入:督导室 责任编辑:督导室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 管理登录 | 辽ICP备06016372号| 铁东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