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FenBan.Net首页

BianBan.Net完美定义智能分班软件标杆

关于均衡编班的搜索

宿州市人民政府 砀山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宿州市信息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宿州市人民政府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 备案号:皖ICP备05015403号 网站首页宿州概况新闻中心信息公开办事服务政民连线招商引资热点专题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首页 | 手机WAP入口 努力激发宿州加速崛起的正能量砀山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来源:砀山 题记:位处安徽省最北端的砀山县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县城。砀山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千百年来哺育过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名人贤士。至于文人墨客、显达名宦慕名游斯者,更是摩肩接踵、数不胜数。今日的砀山教育更是坚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努力调整教育资源配置,大力营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环境,以人为本,确保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发展。 砀山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多措并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积极推进县域内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成效显著。2009年,砀山县被安徽省教育厅表彰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主要做法是: 实施六项工程,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 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2007年,砀山县政府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高中向县城聚集,初中向乡镇集中,小学合理布局,新增教育资源向永久保留学校倾斜”的基本思路,制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规划方案,明确了布局调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计划到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留155所,其中一贯制学校19所,初中16所,小学11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几年来,砀山县按照规划方案,撤并了一批规模小、生源少、质量差、办学条件落后的学校,全县中小学由2006年底的423所调整到159所,基本达到了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学校布局趋于合理的目标。 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为确保标准化建设质量,砀山县将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镇村合并等工作统筹考虑,整合维改工程、中西部初中建设工程、校安工程、中石化援建项目、寄宿制学校建设明德项目等工程,对永久保留的155所学校大力进行标准化建设。全县所有项目工程,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招标、统一资金、统一验收和审计。每一所学校做到三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分明,五大实施(教学楼、综合楼、厕所、食堂、宿舍)齐建,道路管网预设预埋。几年来,校安工程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消除危房校舍42万平方米,加固和重建校舍32.1万平方米;利用义保结余经费和专项建设资金4600多万元配置教学仪器、信息技术、文体设备、课桌椅等教学设备设施。按照教育部一类标准,为35所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了79个标准物理、化学实验室,为42所中小学购置10多万册图书资料,为全县中小学配备英语智能语音教具系统950台,为53所小学配备了篮球架、身高仪、体重计和肺活量计。目前,砀山县学校已完成标准化建设61所,超全市平均达标比例近14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位。 实施农远工程,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按安徽省统一规划,大力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增添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1280套(台),建成并逐步完善了以宽带网、卫星和有限电视网络为依托,集教学、教师研训、教育资源库、办公自动化、信息发布为一体,覆盖全县中小学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逐步实现了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2012年,在完成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基础上,投入资金390万元,为17所中小学(初中10所,小学7所)建立“班班通”多媒体教室269个。 实施队伍建设工程,提高师资水平。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砀山县一直坚持把师德与教师评优选模、晋职晋级、提拔任用、绩效工资等名利分配挂钩,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敬业意识。 二是加强教师学历培训和业务培训。鼓励教师通过自考、电大、函授等办法不断提高学历层次,砀山县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大提高,小学教师达到98%以上,初中教师达到95%以上。在抓好教师学历提高的同时,以新课程全员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校本研修和 “国培计划”等载体大力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加强教师管理。建立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管理新机制,全县教师实行由教体局主管,学区监管,学校组织考核的管理体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聘用制度管理,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和“吃空饷”的教师坚决清理出教师队伍。几年来,辞退临时代课教师和不合格教师656人,清除“吃空饷”教师13人。 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差距。 一是实行资金倾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仅2011年,就利用义保结余资金,为薄弱学校配备了课桌凳21600多套、教师办公桌椅1425套,理化实验室19个,计算机教室14个。二是加强薄弱学校领导师资力量。 2007年以来,砀山县政府连续三年考录355名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边远薄弱学校任教。2008年春公开招聘了50名校长助理,全部调配到薄弱学校挂职锻炼,2009年春又公开招聘了18名懂科研、善管理的初中校长全部到薄弱学校任职。三是建立和完善了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制度。通过建立教师岗位交流制度、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支教制度、薄弱学校教师进城学习提高制度和大力开展城区教师送课下乡活动、农村教师进城献艺等活动带动了薄弱学校教师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均衡了师资力量。几年来,县域内交流校长13人,交流教师1113人。四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教师工资由县人民政府统筹,县域内农村教师月工资比城区教师高出80元,教师整体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水平;2012年,砀山县启动了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大力改善薄弱学校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优秀教师长期在农村安居乐教的环境。 实施特殊群体关爱工程,保障教育公平。 一是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依托,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帮扶体系。根据全县留守儿童分布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2010年和2011年共建成农村留守儿童之家240个,已全部投入使用。2012年又新建留守儿童之家112个,实现了留守儿童之家在砀山县中小学校的全覆盖和对留守儿童的全关爱;二是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砀山县就读受到平等对待。几年来,共安排义务教育阶段来砀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多人在公办学校就读;三是重视特教工作。砀山县现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73人。近年来,砀山县不断对该校加大投入,修建了学生宿舍,更换了床具,添置了课桌凳等设施设备,解决了学生的寄宿问题,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另外,作为全省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实验县之一,非常重视三残儿童少年的入学和教育工作,全县共确定了5所随班就读实验校,配齐了资源教室,明确了兼职教师。指定特教学校的专业教师定期下乡帮扶指导工作,提高了特教生随班就读质量。四是实施贫困家庭寄宿生国家助学金制度。经过准确认定,几年来共发放贫困家庭寄宿生国家助学金721.8万元,资助学生12787人次,确保了他们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规范办学行为,营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环境。 一是规范招生行为。 城乡中小学招生全部实行就近免试入学,严禁跨学区招生,严禁举行或变相举行选拔性的书面考试;县城中小学招生,严格审查户口等条件,禁止同城借读和与招生有关的捐赠行为,为城区学校输送相对均等的学生。严厉打击民办中小学虚假宣传、招生欺诈;严禁学校和个人向城区中小学倒卖农村优质生源。 二是严格学籍管理。砀山县认真贯彻执行《安徽省学籍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完善转学、休学、借读手续,控制城区间和城乡间的转学和借读。对于违规招收的学生,县教体局一律不予核定和建立学籍。小学、初中新生入学后,要求学校必须严格对照户口本建立学生电子学籍档案,严禁弄虚作假。 三是严格执行省、市示范普通高中定向生指标分配政策。砀山县坚持指标分配向农村初中倾斜的原则,将省、市示范普通高中定向生指标的70%科学合理地分解到各初中,每年都能做到农村初中定向生比例高于城区初中定向生比例,基本解决了各初中争抢优质生源的问题,促进了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是坚持学校均衡师资、均衡编班制度。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师资、均衡编班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校师资配备、学生编班做出硬性规定。县域内不设重点校,学校内部实行师资均衡搭配,严禁开设实验班、重点班、快慢班。 五是控制招生班额。小学招生一般不超过46人,初中招生一般不超过50人。城区小学和初中招生班额严格控制在55人和60人以下。对招生班额超过规定人数的学校,教体局责令其限期改正并追究校长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坚持工作创新,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创新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学区管理。 砀山县积极实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乡镇行政区域划分界限,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两度“瘦身”,撤销教办室和中心校,实行县局直管初中,赋予初中监管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的责任,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分为35个学区,重新架构中小学关系,实行“以初带小、以小促初”的学区管理新模式。同时,教体局创新考核思路,对学区内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实行捆绑式考核,促使学区内中小学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相互促进,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实践证明,实行学区管理,革除了管理加塞,畅通了管理脉络,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益,基本理顺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创新学校管理制度,推行精细化管理。 2007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推行精细化管理,实行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两条线”督导评估措施,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学校评比表彰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奖惩。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不少学校出现了教学因精细化而精彩,校园因精细化而和谐,管理因精细化而加强,质量因精细化而提升的新局面。 创新教育科研工作,开展三项试验。 一是开展学段衔接试验。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砀山县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衔接工作进行了有效探索,建立了以城区优质高中为龙头、农村中小学广泛参与的三个衔接学科教研基地,有效地避免了各学段教师们各自为战、合力不足的问题。 二是开展初中课改试验。2011年,经过深入调研和慎重研究,教体局投入60多万元,与金太阳教育集团合作,遴选出砀山五中等10所初中作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基地,依托金太阳教育集团智力支撑,启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改实行以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转变,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三是开展强弱学校联合办学试验。为有效缓解城区优质学校择校压力大和城区边缘初中生源不足、教育资源闲置的矛盾,砀山县积极开展五中和范庄初中、二中初中部和李屯初中、民族中学和毛园初中联合办学试验,实行一校两部,教师双向流动,学生混合编班,统一管理,统一课表,统一作息时间,统一考试,在两校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盘活资源存量,达成资源共享,共赢互利的目的。 深化办学内涵,创办特色学校。 砀山县积极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创建特色学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富有个性化的教育,推进全县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如民办学校铁路中学的“艺术教育进校园”活动,实验小学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进课堂”活动,黄集初中学生自编的《黄花报》,陈集小学开设的泥塑制作等手工课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而且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内涵,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和上级领导的好评。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砀山县各中小学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了初步均衡。砀山县委、县政府表示,将继续努力,改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促使城乡教育资源尽快实现基本均衡,最终达到优质均衡,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张扬。(徐振峰 孙宗明 )2012-11-14 浏览(299)[打印] [收藏] [推荐] [关闭] 上一篇下一篇 您所处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县区快讯 市委 市人大 市政协 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