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FenBan.Net首页

BianBan.Net完美定义智能分班软件标杆

关于均衡编班的搜索

盘点2013中国教育热词 -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信息网 首页 | 西教通知 | 教育动态 | 教育行政 | 政务公开 | 党工建设 | 西湖教育 | 师生园地 | 教育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教育信息 >> 正文 盘点2013中国教育热词 来源:教师进修学校宣传与德育中心 发布日期:2014-1-6 浏览次数:235 编者按:  2013年,必将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破冰前行,回应着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一年,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最强”改革与“史上最严”减负令叠加,深化教育改革的措施在引起社会震动的同时,也让人们对教育改革细则即将出台的2014年充满期待。站在新年的门槛上,让我们一起来盘点回顾2013中国教育热词。 改变“一考定终身”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完成 【背景信息】2013年12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教育部已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他透露,在总体方案的框架下,将陆续出台包括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实施意见。  【改革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改革举措】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合理划分学区,学生在学区内直接进入初中;有条件的地区新建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等等,综合有效治理一些大城市择校过热问题。  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引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实行注册入学。  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统一高考,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选拔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增加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  【点评】高考至今仍是我国参与人数最多、最公正、最透明也是最公开的一种大面积的人才选拔形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更合理的方式可以取代,所以尽管争议纷纷,它依然存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能否真正深入,关键在于是否切实推进考试、招生分离。实行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这是破解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简单地说,实行考试、招生分离,就是中学自主教学、考试社会组织、大学自主招生。按照这种招考模式,中学将摆脱考试指挥棒,自主设置课程,可以实行学分制教学,学生根据兴趣、人生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减负十条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 【背景信息】近年来,教育部在减负方面,采取了一些举措,如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教材、启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实施教师“国培计划”、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等。近期,还将出台小学升初中办法、中考改革意见、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意见、高考改革方案等。同时,将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2013年8月21日、9月4日,教育部两次面向社会征求《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意见。  【具体内容】一、阳光入学。要求各地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获奖证书和考级证明。实行信息公开,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公告、网站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每所小学、初中的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积极推行网上报名招生。  二、均衡编班。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编班过程要邀请家长和相关人员参加,接受各方监督。禁止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三、“零起点”教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教学进度。  四、减少作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要积极与家长互动,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  五、每天锻炼1小时。开足、上好体育课。安排好大课间活动或课间操、眼保健操,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六、规范考试。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不超出课程标准。教育质量监测不公布学生成绩与排名。  七、等级评价。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多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八、一科一辅。每个学科可选择一种经省级有关部门评议公告的教辅材料,购买时遵循家长自愿原则。学校和教师不得再向学生推荐、推销其他教辅材料。  九、严禁违规补课。学校和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得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不得组织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  十、严加督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落实督学责任区制度,对减负工作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每学期公布督导结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减负工作开展经常性检查,并受理群众举报,严格责任追究。  【点评】要从根本上减负,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必须从根本问题入手。一方面,要加快教育资源均衡化步伐,少打造名校,多扶持弱校,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家长、学校从分数的羁绊与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师德红线 教育部划“师德红线”给师德筑一道篱笆墙 【背景信息】为人师表,行为世范,这本来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但近年来一些违反师德的行为在我国教育界屡见不鲜,从教师收受学生礼品、体罚学生,甚至到校长猥亵女童等一些事件的发生,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配套政策】2013年9月3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将在年内划定“师德红线”,并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对教师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2013年11月29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骚扰学生、遇突发事件不保护学生人身安全、收礼或有偿补课等十余项行为属于“违反师德”,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  【违反师德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言行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的;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在招生、考试、考核评价、职务评审、教研科研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体罚学生的;以侮辱、歧视、孤立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骚扰学生或者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的;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的;开展或者组织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个人利益的;不听劝阻,组织、要求、诱导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或者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的。其他违反职业道德应当给予相应处分的。  【点评】近年来,一系列性侵学生、虐待幼童的热点事件折射出极少数教师道德沦丧,而社会反映最强烈的师德问题一是教师收礼,二是私下补课。这些师德乱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一些老师利用手中掌握的教育资源变相谋取利益。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性政策就要落实到位。比如确保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并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待遇,等等。  教育扶贫 教育支出向贫困地区倾斜 【背景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经过几代教育人的不懈努力,到2011年年底,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单位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让每个孩子有学上”的目标。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办学困难。  【发展目标】力争经过3至5年,使学校教室坚固适用,符合抗震、消防等安全要求,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学校宿舍、厕所、食堂、饮水、洗浴等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等基本满足义务教育要求,办好必要的教学点,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  【配套政策】以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兼顾其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东部部分困难地区,按照勤俭办学的原则,把满足基本需要放在首位,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由省级政府统筹使用资金,因地制宜、分步逐校实施。  【点评】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让各地区人民都能平等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但我们的身边仍不乏“孩子背着桌椅去上学”的现象。对于投向贫困地区的教育资金,如何坚持“阳光操作”,严防资金浪费或被套取、挪用、截留,除了预算时精打细算,还需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对重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确保把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造福贫困地区的孩子。  改善待遇 改善贫困地区教师待遇 【背景信息】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1亿多名学生、620万名专任教师,均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教师总数的70%左右。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边远贫困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条件艰苦,交通、通讯等生活成本较高,生活压力较大,难以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在这些地区任教。  【发展目标】解决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留不住的老大难问题。  【配套政策】对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生活补助是针对乡村教师工作岗位的补助,不计入五险一金和退休费的计算基数,教师在岗时享有,离岗后自动取消。  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拨付综合奖补资金。地方将作为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责任主体,自主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具体实施时间、补助范围和对象、补助标准和资金来源等,均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随着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补助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教师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将高于城镇教师。  教育部将建立“县管校用”制度,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  【点评】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发展义务教育,重点在农村,关键在教师。如何让贫困地区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权利,提高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教师待遇,不仅关系农村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稳定。  让农村教师安心从教,需要有良好的制度做支撑。加大教育投入,保障贫困地区教师生活、工作条件,从制度设计上保障贫困地区教师待遇是关键。如果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解决,贫困地区教育条件不改善,教师的工作绩效与薪资待遇不对等,贫困地区就很难留住优秀教师,教育面貌也就难以得到改观。  电子学籍 学生学籍“一人一生一号”  【背景信息】“高考移民”、控辍保学、转学不规范、大城市择校、随迁子女就读、留守儿童管理、学生人数统计……在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上述这些教育难题显得尤为突出。为了给解决这些教育难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撑,教育部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启动了电子学籍。学生依据身份证号建立学籍,一人一籍,籍随人走。  【主要内容】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2013年秋季学期实现全国联网并试运行,该系统将为每名中小学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跟随一生的学籍编号,从小学一直沿用至研究生教育乃至继续教育,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动态跟踪管理,为解决农村控辍保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留守学生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工作进程】2013年10月底前所有数据进入国家系统。  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在32个省级单位全部部署完毕,首次数据采集已进入收官期,省自建系统对接改造进展顺利。贵州省作为试点省份,教育部已为贵州600余万中小学生配发了全国统一的学籍号。学籍系统已全面应用于贵州省中小学生的学籍管理。  【点评】在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中,学生的学籍跟踪,是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加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从农村流出的学生,是否继续在城市求学,在哪里求学,在不少地方都是一笔糊涂账,这直接影响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有了学籍信息系统,学生的学籍信息变动,在这一系统中将一目了然。  绿色评价 绿色评价代替唯分数论 【背景信息】长期以来,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导致了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传授轻全面育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突出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总体目标】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就要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就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多元,就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由单一评价变为综合评价。   【改革任务】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全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方法、科学运用评价结果等;完善推进评价改革的保障机制,包括协同推进课程教学、招生考试等相关改革,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保障评价经费投入等。  【具体内容】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和指标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  其中,品德发展水平包括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4个指标;学业发展水平包括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4个指标;身心发展水平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方式、审美修养、人际沟通、情绪行为调控5个指标;兴趣特长养成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等3个指标;学业负担包括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学习压力4个指标。  【点评】像现在衡量经济发展强调“绿色GDP”一样,着眼孩子的长远发展,评价教育质量也应强调“绿色评价”。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评价方式固然重要,但还需加快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的考查,使评价和考试招生的要求相一致。  责任督学 责任督学挂牌督导 【背景信息】2013年9月17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要求2013年年底前,各地要根据区域内中小学校布局和在校生规模等情况,按一人负责5所左右学校的标准,为每所公办小学、初中、高中配备督学。责任督学的标牌由教育督导部门按统一规格制作,标牌上要标明责任督学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和督导事项,在校门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谁能当督学】责任督学由教育督导部门聘任,颁发督学证。责任督学主要从在职和退休的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和行政人员中遴选,分专职、兼职两类。督学聘任要实行回避制度和定期交流制度,如果本人或亲属正在或曾经在某所学校就读、工作,就不能担任这所学校的督学;原则上督学每3年轮岗交流一次。  【督学怎么当】责任督学对每所学校实施经常性督导,每月不得少于一次。进校督导应出示督学证。进行经常性督导可采取随机听课、查阅资料、列席会议、座谈走访、问卷调查、校园巡视等方式。督导结束后,要填写督导记录,将督导结果当场向学校反馈,并及时向教育督导部门提交报告。学校在评优评先、干部任免、教师考核方面,要充分听取责任督学的意见。学校必须接受责任督学的监督和指导,按要求提供情况,并进行整改。对不按要求接受督导和整改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  【点评】群众对学校的任一方面有意见建议,都可以按责任督学标牌上的联系方式,直接向责任督学提出,这改变了过去所说的“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的现状。  在中小学校实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把对学校的监督、指导落实在工作的第一线,贴近了教育部门与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联系。但这些都以责任督学要依法督导、客观公正、廉洁自律为前提。  营养餐管理 建立营养餐供餐准入和退出机制 【背景信息】2013年10月17日,全国学生营养办召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3年秋季视频调度会议。教育部副部长、全国学生营养办主任鲁昕在会上说,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安全问题,要加强财务管理,坚持透明操作,严格落实内控制度,加快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让那些从孩子嘴里抢食的人身败名裂。 会议要求,各地要切实履行地方责任,按与就餐学生人数之比不低于1∶100的比例足额配齐食堂从业人员;食堂从业人员工资、社保以及食品配送等经费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不得挤占学校公用经费。加快学校食堂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学校食堂供餐,国家试点地区食堂建设任务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原则上由学校食堂供应正餐。  【配套文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主要从资金安排、拨付、使用和监管等四个方面,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专项资金管理进行了规范。  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试行)》,重点对监测对象、监测指标、评估方法、评估管理等提出规范性要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印发的《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营养改善计划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全国学生营养办印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应急事件处理暂行办法》,对营养改善计划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领导、应对要求、信息报告和发布等做了详细规定。  此外,还有《关于设立和公布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督举报电话的通知》《关于开设营养改善计划主题微博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方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等等。  【点评】好事要办好,就必须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来约束。对营养餐任何违法违规之举,都应一查到底、一追到底。同时,只有将营养餐完全置于阳光下运作,公众才能看得见营养餐是不是“货真价实”。学生营养餐不能成为少数人的“利益奶酪”,更不能成为“唐僧肉”。让营养餐全吃进学生肚子里,这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一个国家的良知。 来源:教育时报 2014年1月3日 编辑:教师进修学校宣传与德育中心 李含 [上一篇]:师生手执“平板”课堂互动增加 2014年1月9日     [下一篇]:述评: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实推进 2013年12月30日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信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杭州市西湖区教育信息网(包括相关部门、科室、学校、幼儿园)”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市西湖区教育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杭州市西湖区教育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杭州市西湖区教育信息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市西湖区教育信息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市西湖区教育信息网联系。联系电话:0571-56735333。 主办: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 承办: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 浙ICP备05013607号 技术支持:杭州东方盈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 IE6.0 分辨率 1024 x 768 以上访问本网站 本站总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