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FenBan.Net首页

BianBan.Net完美定义智能分班软件标杆

关于均衡编班的搜索

一评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_教育时评_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 记录教育每一天!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热点聚焦|媒体专栏|观点交锋|各抒己见|一家之言|网友声音|看图说话|新闻语录|热点专题|国内教育|国际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时评 > 基础教育>正文 一评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www.jyb.cn 2013年09月0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编辑部评论 评价治标 均衡治本——一评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就始终是一个“不禁不行却禁而不止”,“不铲不行又铲不除根”的社会性问题。为应对这一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在学校教育领域不断出台各种减负规定。   以往,相关文件的核心减负措施都围绕着作业、考试(评价)、教辅书和补课这四项标志性问题展开。而教育部日前发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将四个针对“显标”的核心措施扩展到了入学、编班、教学起点等“本”的方面,可谓几十年来减负类规定中涉及面最广的一个文件。因此,该规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减负规定,它指向的是小学教育如何彻底实行均衡发展的问题。   每当一份减负文件发布,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就是:所提措施能否落实。这个担心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同类文件出台得太多了。反复发布同类规定,说明每个规定之前的规定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也给予人们一个“新的同类规定依然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的负面预期。社会痛恨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痛恨过重负担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人们欢迎减负规定的出台。然而,人们又无奈地知道减负的难处,知道如果仅剪除上述四个表面的负担现象,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往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实际上,此次减负十条的亮点并不在于重申四个核心负担问题的剪除措施,而在于通过具体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个标志性的负担现象当然要治理,但考虑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将减负措施扩展到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学校改革层面,无疑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思路。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去我们更多是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层面考虑问题,如学校布局调整、办学条件均衡、师资队伍提升、课程教材改革,等等。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均衡也确实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但这些宏观政策层面的措施,与在微观层面上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活泼、快乐的学习生活,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受升学考试制度的制约,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始终未能从过重课业负担的“不健康”状态中走出来。   此次减负十条的头三条将宏观的均衡发展政策与微观的健康成长措施进行了有机衔接,正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微观体现和智慧落实。其中,阳光入学和均衡编班是减负的基础措施,其实现需要家长和社区的参与,这是一种在理论和制度层面减负的措施。家长和社区主动参与学校教育工作本就是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应有之意。当前,家长和社区如何参与到学校的入学和编班工作中,还有许多制度细节有待各地、各校创造性地探索。“零起点”教学则强调按国家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并坚持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问题。只要有恰当的教学评价和学业质量评价机制的跟进,其也是一种在技术层面的治本措施。   如果说,阳光入学、均衡编班以及“零起点”教学是从入口上采取的根本性减负措施,那么,改进评价方式,实行等级评价,就是从出口入手进行减负。与百分制这一精细、严格的评价方式相对应,等级评价是一种综合性、模糊性评价方式。其基本表现是“等级加评语”。各地其实早已不同程度地在不同科目中,特别是在学生综合发展方面探索了多种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实践表明,从对学生的影响来说,这种评价方式总体上优于严苛的百分制评价。   由于学校教育制度的最终出口是中考和高考,解决出口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高中和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评价制度改革是有效治理课业负担过重的基本手段,均衡理念的推行则是根除过重课业负担的制度前提。实际上,减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由头”,我们真正期待的是在教育制度改革层面有所作为,以使《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真正发挥减负的作用,取得预期的减负成效。(耿申)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4日第3版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周玲玲}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减负不配套,还是做不到09-04 调查:99.1%受访者担心小学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09-03 新学期新气象:各地教育部门多举措减负促公平09-03 减负十条规定:小学生留不留作业成为主要争议09-02 “最严减负新规”如何不沦为一纸空文08-31 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08-31 如何摆脱“年年喊减负,年年负担重”?08-31 教育部"减负"新政"小学生不留书面作业"受争议08-31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收到公众意见建议5956件08-31 小学生减负十条“军规”征求社会意见近6000件08-30 新学期,多些对教育之道的敬畏和担当08-30 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值得尊重 美国“寒门”幼儿如何入托 开学第一课,有梦想更应该 “男版孟母”不过是现代“ 子女不是私产 鹰式教育应 破解“上大学无用论”背后 教学生防性侵,有意义的第 “反对女儿上大学”岂止是 “赞成不读大学”是对教育 理性面对“就业难”和“考 全部 资料 专题 新闻 搜索 阅读排行更多 热点聚焦更多 打破教师终身制关键是重塑职业信仰 破解“上大学无用论”背后的社会问题 开学第一课,有梦想更应该重安全 子女不是私产 鹰式教育应被叫停 如何让人相信“几万学费不会打水漂” 拆百年小学为开发,谁的开学第一课? 光明时评:录取公平要尊重性别差异 泰山石“镇校”暴露了高校的“四风” “最严减负新规”如何不沦为一纸空文 新学期,多些对教育之道的敬畏和担当 观点交锋更多 保护未成年人还须补上哪几课 家庭作业怎成“家长作业”? “雷人”校规病在何处 “积分入学”能否通向公平? “减负令”为啥家长不领情 高校招聘辅导员,是否需要博士门槛? 父母学历职称怎成入学最重砝码? 争建生源基地,为育人?为掐尖? 按“分”选座:高招还是花招? 励志故事“脱困”,传递多维信息 媒体专栏更多 光明论坛:全党动员 守土有责 光明时评:录取公平要尊重性别差异 人民日报评论员:“照镜子”重在找到差距 人民日报评论员:构建全党动手的大宣传格局 光明论坛:宣传思想工作应有“日新”精神 光明论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热点专题更多 聚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0岁4000万,是励志还是拜金? 大学生在校需要学习“工农兵” 高考加分政策,你怎么看?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奖,还是不奖? 怎样看”保护学生“写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大学教授为何总是斯文扫地? 春天,该不该让孩子去放飞 评选”三好学生“,停止?继续? 三十年内外 品读高考大众心态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 制作单位:中国教育报刊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