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FenBan.Net首页

BianBan.Net完美定义智能分班软件标杆

关于均衡编班的搜索

热点事件: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事件舆情分析 - 专题调研 - 北京民教信息科学研究院 2013-08-28 星期三 帮助中心| 加入收藏| 人才招聘| English 首 页 民科院概况 新闻资讯 专家团队 研究课题 市场环境研究 党团建设 政策法规 刊物出版 合作机构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民科快讯 媒体报道 行业资讯 更多>> “苏州学堂”创新“教育云” 武汉所有中小学将接入100M光 碉堡堡垒机:让校园信息化复 大学新生借助网络打探大学生 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推 沪年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胶州将实现千兆到桌面校校有 黑龙江高校:数字化模式新生 北航网络社区让"绿色通道"更 呈贡将建成信息化教育体系 山阳区远教站点变身青少年暑 甘肃联通助力教育信息化进入 成都数字学校开课 名师课程 教育部:9月起实行全国学生 《大众传媒时代的学校品牌塑 杜集区教育局开展信息技术应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 热点事件: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事件舆情分析 [ 民科院官方网站  www.cnein.ac.cn  2013-08-28 11:48:45  来源:民科院舆情研究室]   一、事件概述   8月22日,教育部针对其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正式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每天锻炼1小时、强化督查十项措施,力求真正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从征求意见开始,在24小时内,教育部收到了880多条正式反馈内容,还有数以千计的意见以留言等形式通过网络反馈。同时,教育部十条意见稿的出台引起了民众的广泛讨论,尤其是“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一二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等极具争议性内容更是引发了广泛热议。   8月2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出席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主办的“双师教学项目”启动仪式上称10条规定意见征集截至8月29日,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对社会各界的意见进行梳理和汇总,教育部门将对所有意见进行归集,认真汲取意见,尽快修订完善新规,在9月初开学之际正式修订下发。   二、媒体关注度分析   图1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事件媒体关注度走势(单位:篇)   从媒体关注度走势图可以看出,《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于8月22日由教育部拟定公布以来,即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该天的媒体新闻量就有85篇之多,8月23日,新闻量继续增加,有185篇,成为该事件媒体报道量的高峰,24日,媒体报道量下降,之后又上升,26日媒体报道量升至129篇之多,可以预测媒体报道量会继续增加。   从媒体报道内容来看,教育部门户网站在8月22日发布名为“《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启事”的新闻,于当天被多家媒体转载,该天的传播内容均为对该新闻的转载, 23日,传播内容基本为对该新闻的转载,也有少量对该新闻的评论报道,24日,传播内容除少量对原教育部新闻的转载外,大多为关于该新闻的评论报道,24日之后传播内容基本均为对该新闻的评论报道及讨论内容。   从传播渠道来看,8月22日、23日,对该新闻的报道主要是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24日、25日、26日关于该新闻的报道除少量为传统媒体渠道外,大部分为贴吧、微博对该新闻的评论报道,可见后期传播主要通过贴吧、微博等渠道。   三、微博关注度分析   图2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事件微博关注度走势(单位:条)   根据在新浪微博对该事件的微博搜索,关于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事件的微博在8月22日出现,23日微博量急剧上升,从22日的44条达到673条,23日之后微博量下降,至24日为369条,微博量仍然较大,25日、26日微博量较少,已下降到两位数。   从事件的传播途径来看,8月22日,少量媒体及网友对该事件进行了转载,23日,很多主流媒体官方微博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如@羊城晚报、@大河报、@燕赵都市报、@人民日报、@新京报、@潇湘晨报等,这些媒体微博的广泛影响力使得该事件立即成为热门话题,引发了更大广度、深度的讨论,23日之后,媒体、名人、明星、网友在微博上对该事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探讨,使该事件的社会传播范围进一步加大。   四、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图3《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网友对各条规定支持票数(抽样:7726票)   对于“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中,你认为哪条可行?”的投票中,“小学生不留书面式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统一考试”这两条规定的支持票数较少,说明大多数网友对这两条规定的实施持怀疑态度。   学生态度   YtPpiG:学习是快乐的!考试不快乐!没有考试什么都好说。   思想与宇宙:太好了,减去的是不必要的负担。挪出来是兴趣、创造和想象力的空间。   王彬:没赶上好时代,弱弱地问一下,大学生啥时候也减个负,取消个四六级也好。   家长声音   学生家长李女士:虽说现在升初中是推荐入学,但是孩子在小学时的竞争依然存在,并且非常激烈。不给孩子留作业太不现实了,这只能逼着更多的孩子去学校外上辅导班。   学生家长陈先生:没有作业,孩子放松了,落后了,然而别的家长又带孩子出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差距就拉开了,以后还怎么赶上。   老师观点   向阳小学校长洪雨露:十条规定的大部分,小学施行起来并不难,有的甚至是公认的。问题是学校减负了,家长不认可、不认同,该怎么办?现在学生的很多负担源头在家长,所以,对家长的引导也很重要。   海口市海秀中心小学校长张运礼:一至三年级不举行考试,小学阶段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这两项显得有点矫枉过正。   专家观点   西北师大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周晔:‘唯分数论’对小学生有不适宜的地方。取消百分制未来如果落地实施会是一项创举,对学生成长和提升更有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减负令要求小学不要考试、不要百分制打分、不要排名,只是听上去很美,就是学校做到了这一点,校外增负也是必然。只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缓解择校热,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学校办学和学生求学才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减负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五、媒体观点摘要   严格意义上讲,“减负十条”是一种“堵”的思路,而要真正减轻学生负担,还必须在“疏”上下工夫。我国学生负担过重,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由此产生“幼升小”“小升初”等各阶段的“择校热”。择校压力之下,学生负担只会越来越重。二是考试评价制度单一。在“分数决定一切”的背景下,一分之差结果迥异,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陷入应试教育泥潭。   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书包,在严格执行减负规定的基础上,还必须釜底抽薪,从根子上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一方面要加快教育资源均衡化步伐,少打造名校,多扶持弱校,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变“垒台”为“填坑”。另一方面,尽快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家长,学校从“分数”的羁绊与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让孩子们健健康康成长,快快乐乐学习。(据《新华网》,作者:娄辰)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但是毋庸讳言,在这个系统工程里,教育部门的作为是重中之重。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还抱残守缺,以应试教育升学率为唯一砝码;如果我们的学校还在利益的天平上左右摇摆,难以割舍“择校经济”的诱惑;如果我们的主管部门还是喊一套做一套,暗中支持学校搞所谓“弹性教学”;如果我们还在以“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为幌子推卸监管的责任,那么,“部十条”就很可能还是一纸空文。   入学、编班、作业、考试,等等,用规定的形式固化某些限制,是很容易做到的技术活。减掉这些表面的“负担”,不难。难的是斩断小学生入学升学所牵引出的巨大利益链。不搞择校,不设重点班,不安排统考,严禁违规补课,不许超出“一科一辅”推销教辅材料,这些能给孩子减负的项目,无不与学校的利益、教师的利益乃至教育部门的利益息息相关,而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所以,我们与其聚焦“部十条”或者更细化的各个地方“省x条”“市x条”,不如在教育体制改革上花费更多心思。义务教育一旦摆脱不了教育产业化的窠臼,我们的孩子就只能是“负重的羔羊”,永远不得轻松。(据《现代快报》,作者:西风)   从“十条规定”本身中暴露出来潜藏着的问题,一方面折射了教育减负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还有更强大的阻碍因素,即社会观念和家长心理。所谓“学而优则仕”,教育本身是一个人成长成才必经的途径,社会对教育本身的重视,造成了教育行业成为一块“大肥肉”,各种补习班,寒暑班应运而生,大肆敛财。家长本身“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心理,迎合并支撑起了这个行业的壮大。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也间接地转移为学生的课业负担。   所以,教育减负所要做的最基本的是制度保障,给学生减负提供一个正常的土壤,再则家长的教育观念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习成绩并不等于于个人素质,要重视全面发展,挖掘孩子的特长加以培养和发挥。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利欲熏心,为了敛财利用家长关心孩子成长的心理。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与理解应该共同成为呵护孩童成长的源泉,而现在因为学校的各种额外收费,造成了家长对于学校的不信任,令人痛心。教育是百年大业,从减负开始,任重而道远。(据《求是理论网》,作者:陈文斌)   六、舆情点评   围绕“减负十条”,公众的质疑声完全是由当前的国情和教育部门的“政策秀”所决定的。具体而言,出现争议的原因主要是在于教育部门减负的官方标准与网友自身期待,以及社会现实构成了三种不同的口径,三者相互交织,相互牵制。教育部门站在宏观的立场,规范整体的教育风气和体制;网友关注的是个人境遇,关心的是切实的小学生问题,从而构成个人与整体,理想与现实,官方与公众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发展中,爆发为舆情。   “不留作业”、“不举行考试”、“取消百分制”……这些“颠覆性”的新规颇具眼球效应,有媒体甚至用减负“国十条”来形容这一规定的力度。但从公众的态度来看,绝大部分公众认为“国十条”是又一次的“政策秀”,减负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一纸“减负令”,却换来的是家长忧、学校怨、孩子不以为然的尴尬反响。实质上,无论政策来自中央还是地方,每次“减负令”出台后,政策如何监督问责,都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围绕“减负”,中国各级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已持续几十年,然而,年年出台的减负招式,却被舆论称为雷声大,雨点小的“政策秀”。足见再多的“十条”,不及扎扎实实的落实。如何不让“国十条”成为应付舆论的“塑料花”,而成为教育改革实践的奠基石,任重道远。 合作机构 政府机关: 新闻出版总署 统计局 国资委 审计署 文化部 商务部 财政部 司法部 监察部 公安部 科技部 发展改革委 国防部 外交部 学术机构: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科学院 行业组织: 中国就业促进会 中国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 新闻媒体: 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 腾讯网 网易 搜狐网 中国网 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育报 新浪网 央视网 光明网 新华网 人民网 2010 - 2015北京民教信息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京ICP备10047127号 公安部备案:1101083558号 法律顾问:华泰律师事务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1-1512 邮编:100005 单位电话:010-51659240 5621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