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FenBan.Net首页

BianBan.Net完美定义智能分班软件标杆

关于均衡编班的搜索

近年来,我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优质高效教育”目标,紧扣“公平、均衡、质量”主题,强化保障夯基础,深化改革破难题,突出重点促均衡,发展内涵强素质,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 多措并举促均衡公平和谐创优质 我县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开展一年一度的县青少年创新大赛和三模赛,进一步浓厚青少年科技教育氛围,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科技实践能力。在历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县获得的奖牌数均名列省市前列。 开展城乡互助,深化集团化、一体化办学模式,实行捆绑式全员研教、局领导蹲点帮扶、强校带弱校等方式,有效带动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目前,已有28所农村义务段学校与城区学校进行结对共建。 各校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段学校规范办学行为12条规定》,规范办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实行学校课程开设、作息时间、课外文体活动安排公示、督查、考核制,全力保证课程与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落实。 五年来,我县各中小学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和补助特色办学,目前我县有全国特色学校1所,省级特色学校7所,市级特色学校10所,县级特色学校14所,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味、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的发展态势。 2012年秋季起,县财政投入840万元对新桥、泗洲头、高塘岛及鹤浦4个市级经济欠发达乡镇所有义务段学生实施了免费午餐。目前,我县已基本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覆盖的助学体系。2012年,义务段享受各类助学金654.67万元。 近三年,我县累计投入建设经费5.9亿元,其中农村义务段学校投入4.3亿元,占72.4%。 “三项机制”夯实均衡发展基础 健全政策导向机制。2007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中共象山县委象山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决定》等1+4文件;2010年3月,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办法》;2011年6月,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象山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实施意见》等1+2文件;2012年5月,县政府又出台了《进城就读丹城中心城区义务段学校招生实施办法》、《关于加快提升农村义务段教育质量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和分类指导、区域推进的原则,努力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均等,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办学水平均衡发展。2010年8月,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的实施办法》,文件规定,每年调离教育系统的教师严格控制在千分之一内,调往县外的控制在千分之二内,同时规定调离本县的新教师、名优教师分别必须为象山教育服务10年、5年以上。2012年5月份,县政府出台《进城就读丹城中心城区义务段学校招生实施办法》,保证农村学校生源不流失,全面提升了我县义务教育整体水平。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近三年来,全县教育经费预算内拨款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5.4%、11.14%、38.78%;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上年分别增长13.58%、7.46%、23.23% ,初中分别增长14.06%、13.17%、32.75%;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分别增长1.03%、5.62%、5.57%,初中分别增长3.37%、3.31%、4.54%。近三年,教育经费预算内拨款值增长比例高于财政正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增长额分别为0.2%、0.14%、0.22%;预算内经费逐年提高,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1.09%、31.11%、34.82% 。确保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社会保险政策均落实到位。近三年,教职工年人均工资比上年增长比例分别为7.37%、6.9%、14.18%。 建立督导评估机制。积极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作用,不断加大督政力度。出台完善了《乡镇教育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把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镇乡街道教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镇乡街道及时解决本镇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2010年9月起,全面开展督学责任区建设,深入56所义务段学校开展综合督查和专项督查,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办学水平。在每学年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全方位目标管理考核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从2010年8月起全面实施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促使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协同发展、内涵发展。 “三项调整”破解均衡发展难题 合理调整硬件配置。2007年以来,我县坚持“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学校向中心城镇和建制镇集中,小学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的要求,撤并8所中小学,完成2个乡镇的中小学合并,新建丹城四小,迁建新桥学校、贤庠学校,同时对石浦镇、西周镇重新编制新一轮教育布局和学校建设规划,全县义务段学校布点更趋科学合理。2009年至2012年,全县学校新(改、扩)建及维修项目117个,投入资金5.9亿元,其中农村义务段学校投入4.3亿元,占72.4%。至2012年,我县义务段学校新一轮省标准化学校率达61.2%,其中农村学校占77%。近三年每年安排音体美专项资金100万,确保音体美各科必备器材按需配齐,2012年总投入255万基本完成城域网及信息通道改造,义务段生机比为5.21:1,多媒体班套比达1:1。2009~2011年教育城域网配备中小学电子图书10万册,实现全县范围内共享。2012年义务段生均新增图书2.09册,小学生均图书达到29册、初中达到39册。 科学调整教师资源。2003年以来,实施下派支教、上挂培养、下派任职等支教制度,至2012年止,139名教师参加支教帮扶工作,76名教师完成上挂培养锻炼,48名城区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出台《义务段学校教师区域交流工作实施办法》,探索建立区域内城乡、校际教师交流制度,先后创新文峰教育集团、文峰学校与城南学校“一体化”办学模式,实现区域内义务段学校的校长、教师合理、多向、有序交流。目前,累计完成区域内教师交流154名,进一步缩小校际之间师资差距,促进了区域义务段教育均衡发展。实行新进教师“三三制”分配模式,即:新进教师中三分之一直接分配到农村,三分之一挂靠到城镇学校两年后再到农村学校,三分之一分配到城镇;实行农村学校先挑、缺编学校先挑、薄弱学校先挑模式,合理补充了农村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 刚性调整生源基础。2010年起,我县民办学校招生实行以推代考制度,城区小学升初中实行校际全面对接入学制度,有效稳定了义务段学校的教学秩序。2012年初,县政府又下发了《进城就读丹城中心城区义务段学校招生实施办法》,择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2010年择校率为19%,2011年择校率为5.6%,2012年实现零择校。加大三所优质高中定向招生的人数,省级重点中学(包括省二级重点)实行保送、切块等方法,招生名额按一定比例切块定向到校,不在户籍所在地所属学区就读初中的学生,不得享受省一级重点中学切块招生待遇,初中择校率明显下降。2012年起,义务段学校在充分考虑人数、男女比例、学业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蛇形编班、抓阄定班”制度进行均衡编班,确保教育公平。 “三项工程”提升均衡发展水平 帮困助学扶持工程。建立特殊儿童接受教育体系, 2011年投入250万元将原涂茨中学校舍改造为我县第一所公办培智学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10倍以上拨付,并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建立困难学生入学帮助体系,我县已基本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覆盖的助学体系,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因难而失学”的目标。2012年,义务段享受困难补助、慈善总会救助、人民教育基金会助学8653人,合计654.67万元。建立外来子女入学保障体系,我县有民工子弟学校5所,通过结对和派遣公办教师担任常务副校长等方式,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管理。另外,加大公办学校接纳民工子弟就学力度,凡符合条件的均与本地学生同等享受各种免费、补助政策,2012年公办学校接纳率为93.4%。 农村教师安心工程。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三个优先”的激励政策:在评职、评优、培训方面优先考虑农村教师。2007年起,设立政府奖教专项经费,农村教师高于城镇教师5000元;2008年,县财政共发放农村教师任教津贴483万元;2012年,县政府又为每位农村教师增发5000元奖金;同时,各镇(乡)、街道都出台相应的奖教、教师接送车等配套政策,据统计各镇(乡)、街道每年用于奖教等费用约400万元,切实提高了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2010年开始,我县面向农村薄弱学校,启动了新一轮名优教师带徒活动,开展了三轮全员研教工作,实施了两轮县长、局长蹲点帮扶工作,全县319名农村教师接受名优教师的指导,28所农村义务段学校与城区学校进行结对共建,使农村薄弱学校领导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稳步提高。 后20%学生转化工程。始终把发展后20%学生,作为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的一个重要举措。我县专门安排一名特级教师教研员,确立市级研究课题,研究与探索后20%学生帮扶的策略与方法。坚持先行先试,推出帮扶工作比较出色的黄避岙乡校、丹二中作为示范学校,在全县推广两校在实践中得出的“五个优先、四项结对、十个一”的先进经验。我县将各校后20%学生的帮扶工作列入学年度教学常规考核和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加大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中对学校、教师转化后20%学生成效的比例。 “三个狠抓”增强均衡发展活力 狠抓规范办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大课程管理力度,将开齐开足课程、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减负规定纳入每学年的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之中。我县先后出台了《象山县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实施意见》、《象山县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实施意见》、《象山县中小学教学常规》、文件,在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等方面作了明确要求,促使教育过程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推行评价制度改革,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完善小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改革。2010年起,我县启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管理系统,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中招生录取挂钩。 狠抓特色创建。课程深度化改革求品味,课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全县义务段学校以打造“高效课堂”为抓手,深入推进课改工作。作为县首批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学校,爵溪学校率先完成“小组互助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涂茨小学成功推出“30+10”课堂教学模式,贤庠中学积极探索“校本化作业”,丹城二中、荔港学校、城南校区努力实践以“面向每一个”为核心理念的小班化教学研究,课改成效喜人。五年来,我县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专家支撑、督导评估等作用,引导中小学走内涵发展之路。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和补助特色办学,目前我县有全国特色学校1所,省级特色学校7所,市级特色学校10所,县级特色学校14所,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味、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的发展态势。实施发展性督导评估,要求学校确定发展性项目,也就是确定一项薄弱工作,或找准一个突破点,通过三年的努力,将薄弱工作成为强项工作,将原来优势工作做强成为学校特色。 狠抓素质教育。巩固“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县”成果,积极实施《象山县中小学生2009~2011年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因地制宜开展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教育和课外艺术活动,每年举行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乒乓赛、篮球赛、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学生快乐的节日。开展一年一度的县青少年创新大赛和三模赛,在历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县获得的奖牌数均名列省市前列,其中县技工学校的《太阳能汽车》、《基于MATLAB的汽车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优化设计》还被选送参加2013年8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县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成为全国首批科普教育试点单位、宁波市首批未成年人校外实践示范基地和宁波市第五批科普教育基地。在茅洋民俗文化村、石浦东门村、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地创建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2个,每年轮流安排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到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产劳动、手工制作、陶艺制作、根雕工艺、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和野外拓展等实践活动。